廖瑜:“壞小孩”會把小孩教壞嗎
最近熱映的網路劇《隱秘的角落》改編自小說《壞小孩》,講述三個孩子無意間用影片記錄下一起兇殺案,以與兇手周旋為主線,同時孩子的原生家庭、成長經歷、學校教育、人性善惡等諸多線索和元素交織在一起的故事。片中男主角秦昊剛開始並不太樂意出演,原因是擔心女兒看到爸爸演壞人會有不好的影響。
秦昊的擔心是否多餘?我們知道,人的學習和社會化過程從一出生就開始了。相關科學研究顯示,人類大腦發育及其認知水平要到十七八歲才能趨於成熟,而在這之後,其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處於繼續形成和完善之中。在這一過程當中,孩子會受到其所接觸環境的影響,讓孩子接觸積極健康的、正向的環境,顯然能夠更好地確保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心理學研究發現,個體幼年觀看暴力影視作品與成年後的攻擊行為具有較高的相關性。毋庸諱言,文學和影視作品也是孩子成長環境的一部分,所以我們需要正視這些素材對孩子的可能影響並儘量削減其中的負面因素。
在世界上一些國家,通常是透過影視作品分級制度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而我國採取的則是稽核制度,對於包括《隱秘的角落》在內的網路電視劇,我國在前兩年也已經實現線上線下統一標準、統一稽核的制度,這就意味著網路影視作品也要經過相關部門的嚴格稽核才能在網路播映,這也可能是該劇對原著進行一定修改的部分原因所在。
我們同時注意到,“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二審稿”也加強了對未成年人的網路保護,希望該法通過後的相關條款能夠對包括影視作品在內的網路影片中不適合未成年人觀看的部分,進行更為清晰的界定和規制。當然,未成年人是否適合觀看,是否需要陪同觀看,由作為監護人的父母來最後判斷可能是更為切實的舉措。
在網路新技術高頻活躍,媒介整體下沉,移動螢幕高度“移動”的今天,資訊有更高的能力越過制度指尖,過往可能被認為形成強刺激的內容,在網路時代可能被稀釋成尋常。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繼續以廣播電視環境下的思維,約束網際網路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可能會遭遇不“對口”或者起到抑制孩子創造力的反作用。對此,三方也沒有必要過度焦慮,問題的核心在於嚴不等於關愛。如果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能夠給未成年人正確的引導,施以愛和生命的教育,化“嚴”為愛,那即便未成年人偶爾接觸了該類作品,他們也有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甄別,把可能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讓內心不再隱秘,在國家、社會和家庭的一體呵護下健康成長。(作者是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