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孩子上學,關係相當的簡單:老師教學生,學生自己學。
然而,這些年,這種單純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起來,演變為了小學生家長“陪作業”。而這種現象,也已經成為普遍家長的現狀,能夠倖免的家長極少。在很多家長叫苦的同時,卻還不得不,硬著頭皮繼續陪下去直到小學畢業。或許,就是這種忍忍孩子就小學畢業的心態,以至於多年來無人去捅破這個問題。
然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範小青一則提案,引爆了網路。因為他準備的提案,就是關於給小學生家長減負,也算是終於有人為大多數家長髮聲了。
在小學階段,以前的“拼爹”靠錢,現在多了一條,還要靠才華。
“目前我國的小學教育,不可謂抓得不緊不嚴。而在放學回家的時間段,小學生的學習就全部交給家長了。”
範小青的調查中發現,家長陪孩子除了完成課本知識方面的作業題外,還要陪著孩子做其他的“作業”,比如手工課的作業,美術課的作業……要是有些家長缺乏手工的才華,那完成作業,還真是要費一番功夫,甚至有些家長心裡暗歎,曾經學校沒有完成的作業,如今卻以這種方式學習,真是出來混遲早要還。
而且有些難度較大的作業,不免讓“陪作業”成為了“代作業”。不過,有些比較幽默的家長還會問,“我們沒有教師資格證,這樣的陪作業教育,符合規定麼?”筆者以為教師資格證,代表的是一個人能夠科學的教授孩子知識,而非任何可以勝任,否則豈不是教師資格證也成為了一個形式?
在如今,提升教師待遇的呼聲越來越高之下,而似乎忽視了教育的本質。
“社會有分工,家長不是老師,家庭教育主要在孩子的修養、品格,道德以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等方面,而不是具體教孩子怎麼做作業。”
範小青認為,更多的家長做不好老師該做的工作的,而且極有可能是反而壞事。
多少讓人哭笑不得的畫面——不陪學,父慈子孝,已陪學,雞飛狗跳。不知道,有沒有人考慮過,未能取得教師資格證的家長,在教育中難免打罵孩子,甚至教育內容可能與老師相悖,是否會讓孩子學習適得其反?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家長成為了小學生的助教,而小學生成為了需要家長扶著上學的“阿斗”?
如今的現狀是家庭教育成為了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成為了小學生學校外的另一個課堂,但是小學生最需要學習的不是習慣,不是性格培養,而是學校的作業。這也就意味著,孩子學習,在學校需要老師約束,在家裡還需要家長約束。那麼,當這樣的孩子一旦脫離了家長,那麼學校以外的時間,誰來約束?從小缺乏獨立學習的孩子,未來的道路到底能夠走多遠?這或許是留給現在從事教育事業者的一個問題。
“如果所有這些本應該學校完成的工作,都要由家長輔導完成,那麼老師幹什麼?老師一定會說,在學校來不及完成。如果說老師在校來不及教,學生在校來不及學,那無疑就是頂層設計不合理,教育大綱出了問題。”
範小青提出的諸多問題,值得很多人深思。
到底是什麼,讓當初極為單純的學生,老師,家長的關係變得複雜起來?
給小學生家長減負,讓教育迴歸育人,而不是為了折騰而折騰。不要讓老師的減負,成為了家長的增負;不要讓學校學習的減負,成為了家庭教育的增負。
“阿斗”教育要不得,孩子需要獨立學習的能力,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應該各司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