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皇駕崩或被俘後,重臣可以左右皇位人選。如宋欽宗被金人俘虜後,張俊等人扶持康王趙構做了皇帝,霍光也在漢昭帝駕崩後,兩次廢立皇帝。但這些有個前提,是先皇沒有確定儲君人選,這樣權臣就可以在有繼承權的人之間進行挑選,但是在儲君人選已定的情況下,權臣沒有權力做出更改。
有太子的情況下,皇帝駕崩或被俘,理應由太子繼承皇位,其他人繼承皇位是不合法的。但是為何在朱祁鎮被瓦茨俘虜後,于謙卻忽視了太子朱見深,而要扶持朱祁鈺做皇帝,這時候于謙的權力遠沒有達到可以一手遮天的程度,很多的大臣對他可以形成牽制,所以為何于謙要這麼做?
一、于謙不想引起內鬥
朱祁鎮受寵臣王振的慫恿後,要御駕親征征討瓦茨,對這點太后和大臣都是反對的。一則國不可一日無君,二則戰場上又刀劍無情,朱祁鎮上戰場危險重重,出了事還會給國家帶來麻煩。同時大臣也不信任朱祁鎮的帶兵打仗能力,他御駕親征,對軍隊來說可能是一種填堵之事。
這時候朱祁鎮正血氣方剛,要執意出征,為了說服孫太后和大臣,他同意讓弟弟朱祁鈺監國,幫自己處理政事,這樣沒有了後顧之憂,他就可以放心的御駕親征了,只不過他將戰爭想得太簡單了,一場硬仗沒打他就成了瓦茨俘虜。朱祁鎮被俘時,朱祁鈺正替他監國,所以手中握有不少實權。
從朱祁鈺千方百計防備朱祁鎮的舉動看,朱祁鈺這個人也很有權力慾,所以于謙想讓朱祁鈺交出權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有,雖然朱祁鎮的太子是朱見深,但他讓朱祁鈺監國,說明他有讓朱祁鈺替他治理國家的意思,若於謙要讓朱祁鈺放棄手中的權力,勢必會引發兩人之間的鬥爭,這是于謙不願看到的。
二是朱見深沒有能力解決當時的亂局
當朱祁鎮被俘後,大明不但損失了數十萬精兵,更讓讓大明一敗塗地,陷入了恐慌和動盪之中,瓦茨也乘機長驅直入,打到了大明都城北京城下。這時候大明內部人心惶惶,外部強敵兵臨城下,面臨著亡國之危,所以需要一個有能力的皇帝來處理眼前的危局,而朱見深還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根本沒有能力處理這些事。
大明迫切需要一個新的皇帝來穩定軍心,同時也要避免瓦茨軍隊以朱祁鎮為籌碼來要挾大明。所以大明需要一個新的皇帝,從當時情況看,新皇帝最適合的人選就是朱祁鈺。于謙在請示孫太后後,扶持朱祁鈺登基做了皇帝。朱祁鈺並不是孫太后所生之子,孫太后之所以同意朱祁鈺做皇帝,也是基於當時國家的危難局勢考慮,她需要讓朱祁鈺當皇帝,帶領百官度過危機。
三是朱見深當上皇帝難以處理後續問題
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特別看中“孝”道,“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孝不孝順,會影響到人們對他的整體評價。朱見深當上皇帝后,作為一國之君,他就要更加註重自身的德行操守,這就要求他要孝順長輩。
他的父親朱祁鎮被瓦茨俘虜了,這就要求他必須想辦法營救自己的父親,否則就是一種不孝的表現,但他想法營救自己的父親,會讓大明陷入被動局面。還有,朱見深當上皇帝后,由於他年幼無力主持朝政,他的祖母孫太后也會相應獲得更大的權力,到時候這一老一少很難割捨自己的兒子和父親,所以他們為了救自己的兒子和父親,會對瓦茨做出一些妥協,這會影響大明的利益。
朱祁鈺就和他們有很大不同,首先,他對哥哥的朱祁鎮的感情,遠不及孫太后對兒子的感情和朱見深對父親的感情。其次,他不需要承擔太多的包袱,為了國家的利益他可以不救朱祁鎮,人們也不會責怪他,但朱見深不救朱祁鈺,卻會被上不孝的包袱,所以朱祁鈺比朱見深更適合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