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網上有篇熱帖,說是蘇州的一位母親,正雄心勃勃地逼著6歲的孩子學習琴棋書畫,最近忽然轉變了態度,開始徵詢孩子究竟喜不喜歡,如果都不想學,乾脆都不學了。
擊垮雞娃母親的居然是——她在逛商場時,偶然看到一位外賣員忙裡偷閒,坐在公用鋼琴前彈了一首曲子——頓時澆滅了她滿腔的雞血,覺得富人家的孩子學了琴棋書畫,能成為有氣質的富人。可窮人家的孩子學了琴棋書畫,“大機率”只能成為會琴棋書畫的韭菜……“沒意思,不逼了,讓他去吧。”
多麼詭異的領悟,須知道一位雞娃母親的鬥志,是千萬頭牛都擋不住的,沒想到竟能輕易敗給一個外賣員。然而,恰恰是這個外賣員擊中了軟肋,可謂精準打擊也。
當然,作為生活在大城市,並能提供全方位素質教育的家庭,絕不能算窮人,主要都是中產階層,普通家庭吧。中產階層雞娃最狠,他們不信邪,相信教育改變命運,相信教育提升階層,琴棋書畫、奧數外語,一個都不能缺,就是盡力按照精英模式去打造的,其實沒那麼容易被“自己也不是富人”而擊退雄心壯志。
那麼打垮這位媽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不是富家公子都會鋼琴,而是外賣員也會了鋼琴。
在國內的兒童音樂培訓領域,鋼琴的地位首屈一指。為什麼媽媽們如此鍾愛鋼琴,是因為它最難學嗎,還是因為它最笨重呢?都不是,是因為它最有貴族氣質。其實很多媽媽也明白沒多大機會成為鋼琴家,但即便作為興趣愛好,這個才藝也非常高大上。
從70後、80後家長的自身經歷來看,這個固有印象是可理解的。從前的鋼琴對於普通家庭非常昂貴,有條件學琴的非富即貴,猶如童話中的仙女一般。很多媽媽都在心中留有一個兒時的鋼琴夢,併為自己童年沒有交集而感到遺憾,這是一種補償心理。在這一代人心目中,會彈鋼琴就暗示著優越的家境和良好的修養。
在這個夢的指引下,媽媽們對樂器的選擇十分挑剔,首選毫無懸念,就是鋼琴,小提琴也行,民族樂器一般靠邊站。如果孩子偏偏喜歡嗩吶,那絕對不行,老媽能跟你拼了老命。可見,很多逼著孩子學鋼琴的媽媽並不懂得音樂,不懂得天下樂器並無高下各有特色的基本原理,而是有著強烈的好惡之分,完全不是從音樂角度,或理性角度考慮,其實是非常任性的,這是一種虛榮心而已。
高度一致的需求導致了市場的蓬勃發展,湧現出大量的琴行、培訓機構和老師,價格門檻下跌,普及度迅速上升。現在大城市的中小學任何一個班裡,隨便都能抓出一大把學過鋼琴的孩子,跟其它樂器完全不成比例,非常過剩了。這就導致它成為一種平民化的技能,外賣員隨手一曲的景象越來越多了。當奢侈品變成了大路貨,無疑是對虛榮心最精準的打擊。
十幾年來,各路專家好說歹說,不要逼孩子學鋼琴,沒有用,外賣員輕輕鬆鬆就做到了。
從理性角度考慮,用難度最高的樂器之王來入門,真是自找苦吃,像機器人似的砸一年基本功,都彈不出一首像樣的曲子,無疑從此封死孩子音樂興趣的利器。而那些真正懂音樂的家長,入門會考慮興趣和難度,選擇會傾向相對冷門的樂器,為什麼,競爭者少啊。有一萬個孩子學鋼琴,五千個孩子學小提琴,只有十個人學大管,可是管絃樂隊裡缺一不可,你說哪個更容易考入專業之門,或被特長生招選?
從孩子的興趣來看,更不是那麼一致的都喜歡鋼琴,其實很多孩子更喜歡笛子一類靈動歡快的旋律樂器,入門難度也遠低於鋼琴,跟老師學個半年就能漂漂亮亮吹首好聽的歌曲,很有利於建立自信。可惜,遍地的琴行裡,幾乎沒有它們的位置,笛子老師大都在公園裡招生。當然,近年來學民樂的孩子也多了,但是跟鋼琴熱還是無法相比。
從培養特長的角度,鋼琴的實用性也不強。很多琴童媽媽並不知道,鋼琴雖然是西洋樂器,可並不在交響樂團的常規編制之內,而要想成為獨奏家那很難很難的。無論專業團隊還是業餘玩樂,對鋼琴的需求都是很少的。業餘組隊它非常不方便,你看公園裡哪有揹著鋼琴去的。而大中小學的校樂隊,招特長生啥的,也都是管樂為主,民樂也有,幾乎沒有鋼琴。
而隨著孩子的成長,一般進入中學之後,會對樂器產生真正的興趣,自發的選擇也往往不是鋼琴,而是那些音色抓人的笛簫、古箏等等,還真有不少喜歡嗩吶的,這時候孩子的愛好將成為媽媽的噩夢,葉公好龍的報應來了。
再大點可能就愛玩吉他或架子鼓,正兒八經地想玩流行音樂了,這些樂器更有可能成為他們相伴終身的業餘愛好。大學裡上臺表演,退休了公園合奏,真正能受益終身。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童年沒有被鋼琴練傷的前提下,很多被逼著練琴的孩子最終放棄之後,終身不碰琴鍵,也不碰任何樂器了。
東亞的家長都心有靈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騰飛期的日本也曾經歷舉國的鋼琴熱,當然跟我們一樣,最後90%以上的琴童都放棄了,那一批海量的二手鋼琴漂洋過海,成為我國租賃琴行的主力貨源,到今天都沒有賣完。我們不知道澆醒日本媽媽的因素是什麼,但是澆醒中國媽媽的大俠終於出現了,中國娃娃終於不用受這無聊的摧殘了,感謝萬能的外賣小哥。
作品資訊
本文來自凱迪社群原創作者:紙上建築。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意見。配圖來源於網路,如涉侵權請聯絡後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