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迴大唐,重讀曠世盛唐的衰敗,感受“國破山河在”的淒涼
隨著楊廣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之後,隋朝轉而被蟄伏許久的李淵取代,建立了唐朝。
談到唐朝,大家都喜歡稱之為“盛唐”,因為這個朝代經歷了貞觀之治、永徽之治、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以及開元盛世,使得唐朝在中國歷史上達到了鼎盛的頂點,故而有“盛唐”一說。不過“花無百日紅”,這大唐也不例外,究竟是什麼事件的傳送,竟然讓這鼎盛的天朝開始衰落了呢?這就是今天咱們要談到的——安史之亂。
唐朝經過一系列的開疆擴土,到唐玄宗的時候版圖已經非常大,唐玄宗為了鞏固邊防和統治異族,於是設立了十個邊疆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進行管理,這裡節度使相當於一方霸主,天寶年間有一位最受信賴的節度使叫做安祿山,他一人兼任平盧、范陽 、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20萬,要知道當時中央軍隊才僅僅8萬。所有兵鎮總兵力也才有50萬。這時候有人要問了,皇帝為什麼這麼寵信一位蕃將呢?這是因為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怕漢人功高,從節度使升為宰相,從而威脅他的地位,於是他一再推薦蕃將為節度使,這樣他的宰相之位就可穩坐了。於是藉著這個契機,安祿山做大自己。
開元之治晚期,玄宗開始了享樂,不理朝政,天天沉迷於楊貴妃等後宮佳麗的溫柔鄉,讓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靠楊貴妃上位的楊國忠二人把持朝政十九年,使得忠良難有活路。當時形成了一種中央由李林甫和楊國忠把持,邊陲由安祿山擁兵自重且深受玄宗信任,於是兩夥人你看我不順眼,我看你也不舒服,終於有一天,兵強馬壯的安祿山忍不了了,以收拾楊國忠為由起兵。為什麼要起兵收拾楊國忠呢?因為安祿山手下幾千將領99%都是漢人,不可能跟著他胡人造反,但是他們痛恨李林甫和楊國忠倒是真的,這也是安祿山聰明的地方。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范陽起兵。由於楊國忠的無能和李林甫的使壞,安祿山幾乎沒遇到什麼阻礙,於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陽,並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755年(天寶十四載)十二月,玄宗聽信讒言殺害了大將封常清、高仙芝,啟用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率軍20萬鎮守潼關,潼關易守難攻,安祿山一時無法攻克,就隱藏了主力,使用殘兵引誘,但是哥舒翰不上當就是堅守不出,當時郭子儀、李光弼正在河北打叛軍史思明,也建議潼關方面堅守不出。這時候楊國忠又顯示出了他的狹隘,他覺得哥舒翰是要坑他,堅守不出肯定是憋什麼壞呢,於是就攛掇唐玄宗,唐玄宗也真的是配合,兩人一拍即合,唐玄宗隨即下詔,讓哥舒翰即刻出戰,接到命令的哥舒翰痛哭不已,不過皇命難為。哥舒翰出戰後果然中了埋伏兵敗,只有8000人回到潼關,潼關無法堅守,哥舒翰準備回京城覆命,結果他的手下火拔歸仁覺得他回去也是死,於是綁了哥舒翰一起投降了安祿山。
後來安祿山與史思明進攻長安,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編六軍,護送皇帝李隆基出逃,眾人行至馬嵬坡,六軍突然憤怒,要殺死楊國忠。這裡為什麼要用“突然”二字呢?因為六軍從整編到出逃一直都沒事,為什麼到馬嵬坡的時候變了臉,突然覺得這一切的兵亂都是因為楊國忠呢?或許這是一個局,一個連李隆基都渾然不覺的局。陳玄禮以楊國忠通敵的罪名殺了楊國忠,高力士以安撫軍心的說辭弄死了楊貴妃。至此,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稱了帝,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封了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 朔方 節度使;李光弼被封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奉詔討伐叛軍。
唐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唐河南節度副使張巡堅守睢陽,使得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軍未能寸進。值得一提的是,在睢陽之戰中,張巡帶領手下7000多人,打了打下400餘場戰役,殲敵12萬餘,牽制叛軍幾十萬達10個月之久,如此戰績足夠拍一部電影了,在睢陽被攻破的時候,張巡帶領最後的幾十將士拒絕了招降,完成了人生最後的戰鬥!這十個月對於大唐來說彌足珍貴,使得大唐方面有了再戰的實力和儲備,同時大大消耗了叛軍的軍事力量,直接導致叛軍無力南下,大唐軍隊接連收復了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
安祿山的眼疾在多年的戰爭中變的越發嚴重,最後雙目失明,性情暴躁,經常毆打服侍他的李豬兒,還不顧太子安慶緒的想法,多次恩寵安慶恩,終於在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五日 (1月29日) 夜,害怕被廢的安慶緒帶著心中怨恨的李豬兒和嚴莊摸入了安祿山的住處,將安祿山秘密殺害了,事後安慶緒繼承了皇位, 年號載初。
安慶緒安排史思明歸范陽,並在被唐軍收復長安大敗後,安慶緒逃到了鄴城,安慶緒重整旗鼓後,害怕史思明對自己不利,於是派使者到史思明處調兵,史思明知道安慶緒的意思,於是抓了來使,帶著13郡和8萬士兵投降了唐朝。唐肅宗一聽很開心,冊封史思明為歸義王,歸降後史思明不斷的招兵買馬,這讓唐肅宗很害怕,於是就打算弄死史思明,結果計劃走漏了訊息,史思明在投降半年後又起兵造反了,安慶緒當時被唐朝重兵60萬圍在了鄴城,史思明叛變後收到安慶緒的求救信,安慶緒答應史思明,解了鄴城之圍就讓位於他。史思明一看有利可圖喜滋滋,帶著13萬叛軍與安慶緒裡應外合,大敗唐軍。史思明進了鄴城後也不等安慶緒讓位了,直接就以為安祿山報仇的名義把安慶緒砍了,回到范陽後自立為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此時,兵敗如山倒,天下雖大,史朝義卻無路可走,最後無奈之中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 舊唐書 · 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 徐方 ,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此次戰役對於後世的影響極大,從此北方經濟蕭條,南方經濟崛起,邊陲不穩,各個異族再起爭端,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杜甫有詩為證:
“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