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晨起,零下五度,走出門去感覺冰寒徹骨,與昨日的氣溫那是天差地別。院子裡一片灰濛濛的,但是牆角的一抹黃色卻驚豔了我。
在一片灰濛濛的綠中,它卻黃得發光。所有的花木都像是蜷縮了起來,只有她傲然挺立著,初陽射在她的頭上,她穩穩地佔著C位,彷彿在說:終於來了,現在是我出彩的時間了!
蠟梅花晶瑩剔透煞是好看,所以每到冬天便成為攝影愛好者的青睞者,我也不例外,年年花開年年拍,現從自己的圖片庫中翻出了一部分近兩年冬天拍攝的蠟梅花,與大家一起欣賞。
蠟梅又叫金梅、臘梅、蠟花、黃梅花。“隆冬到來時,百花跡已絕,惟有蠟梅破,凌雪獨自開”。蠟梅因似梅花,與梅花開花期又相接近,所以很多人將蠟梅也當作梅花。
蠟梅並非梅類,兩者親緣甚遠。在植物分類學上,蠟梅屬蠟梅科,落葉灌木,而梅花則是薔薇科植物。由於它們相繼在寒冬臘月或早春時節開花,而且花形、花香相近似,所以常被人們誤認為是同種。
在各類報刊書籍中,我們會看到蠟梅、臘梅這兩個名字都會出現,那麼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呢?
有人說:梅花開的時候是寒冬臘月,所以叫“臘梅”沒毛病啊!但是,根據各方面的資料分析,“蠟梅”這個名字更規範,更符合實際情況。
古代十二月有一種祭祀,名叫“蠟”。因當時的歲尾是舉行大祭祀的月份,所以農曆十二月又叫“蜡月”。而蠟梅開於蜡月,故此得名。“蠟”字是周代所用,秦代改用“臘”字,因而一說是:蜡月和臘月的“臘”字可以通用。
蠟梅的“蠟”字形同蜂蠟的“蠟”字更為貼切。蜂蠟開黃花,俗稱黃蠟,原名黃梅。可見如同蠟般的質感已經成為蠟梅的鮮明特質,這是“臘”所不及的。
看古代詩詞,你會發現詩人們多圍繞著“蠟”來做文章,從“蠟”字上抒發情思。
唐代詩人崔道融有詩云:“故里琴尊侶,相適近蠟梅。”杜牧也有詩“蠟梅還見三年花。”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住許昌時,在小西湖畔房前屋後廣植蠟梅,居室匾為”梅花堂”,其詩《蠟梅一首贈趙景貺》有“天工點酥作梅花”句。認為它的花色極似蜂蠟,應名為“蠟梅”。
宋代的《雲麓漫鈔》上說得很清楚:“今之蠟梅,按山谷詩後雲:京洛間有一種花,香氣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類女功捻蠟所成,京洛人因謂蠟梅。”
宋代謝翱有一首寫“蠟梅”的詩:“冷豔清香受雪知,雨中誰把蠟為衣?蜜房做就花枝色,留得寒蜂宿不歸。”
詩人說雨中的蠟梅以蠟為衣,以避雨雪的侵凌。詩人意猶未足,又進一步以“蜜房”來比喻蠟梅枝頭的花朵,並說這兒是蜜蜂躲雨避寒的好去處。詩人有此奇思妙想,當與“蠟梅”這一寫法有關。
“冬雪紛紛若墜雲,山江隱隱正昏沉。疏林凍水熬寒月,唯見一株在喚春。”——蠟梅(左河水)。
宋代《雲麓漫鈔》:“京洛間有一種花,香氣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類女功捻蠟所成,京洛人因謂蠟梅。”
尤其是元代耶律楚材的“枝橫碧玉天然瘦,蕾破黃金分外香”的絕句更是詠得出色,他把“蠟黃”昇華到“金黃”的色調,使臘梅變得更加風姿綽約,孤芳超絕了。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也有類似的說法:“此物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似蜜蠟,故得此名。”
明朝的《花疏》中寫道:“蠟梅是寒花,絕品,人以臘月開,故以臘名,非也,為色正似黃蠟耳。”
清初《花鏡》中也有這樣的記載:“蠟梅俗稱臘梅,一名黃梅,本非梅類,因與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蠟,且臘月開放,故有是名。”
可見自古以來,以“蠟梅”為正名,以“臘梅”為俗稱,已經是“鐵證如山”,無可厚非。
蠟梅的花語是:慈愛之心,高尚的心靈。忠實、獨立、堅毅、忠貞、剛強、堅貞、高潔。高風亮節、傲氣凌人、澄澈的心、浩然正氣、獨立創新。
蠟梅在百花凋零的隆冬綻蕾,鬥寒傲霜,表現了中華民族在強暴面前永不屈服的性格,給人以精神的啟迪,美的享受。它利於庭院栽植,又適作古樁盆景和插花與造型藝術。
富於慈愛,蠟梅花金黃似蠟,迎霜傲雪,歲首衝寒而開,久放不凋,比梅花開得還早。真是輕黃綴雪,凍莓含霜,香氣濃而清,豔而不俗。曾有詩讚美:“枝橫碧玉天然瘦,戀破黃金分外香”。
蠟梅開於寒冬,若能從花店買來幾枝,插入花瓶中,供於書案上,其清香瀰漫室內,會使人感到幽香徹骨,心曠神怡。或送給慈祥的長者,寓意更深遠。
既然蠟梅已開,冬天已來到了我們的身邊,讓我們一起期待白雪飄飄,到時候可以欣賞雪中蠟梅,真真切切地體會到“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本作品已徵得沈斌煊老師授權署名釋出
圖文:沈斌煊
編輯:m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