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在湖北省武漢市,拉毛東智、關卻才讓和群熱吉(從左至右)在中南民族大學校園內搬執行李。當日,中南民族大學2020年級新生開始入學報到。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新華社西寧9月29日電(記者吳剛 蔡湘鑫 劉金海)藍靛色的天空,月落星沉。中秋前夕,這個西北的小山村已有些微寒,拉毛東智在村口來回踱步,今天是他到武漢的大學報到的日子,村子裡通往縣城唯一的班車停運了。
今年高考,拉毛東智和“熱夢科巴藝術團”其餘19名成員全部考上大學。這20人,多數都來自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科巴村。這裡位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界地帶,村子四周是赤色的丹霞,村子到縣城的山路蜿蜒崎嶇,60多公里的路程,開車要近四個小時。
9月18日清晨,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金源藏族鄉科上村,拉毛東智在鄉間趕路。他將趕往化隆縣巴燕鎮,在那裡搭乘長途車前往西寧,再由西寧飛往武漢,赴中南民族大學報到。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2012年,當時在科巴村做志願者的王洪波,被村裡孩子天籟般的歌聲和動人的舞姿打動,他排了一出歌舞劇,名字叫《熱夢科巴》,“熱夢科巴藝術團”由此誕生。往後,每逢假期,便組織志願者帶著科巴的孩子練舞。
天色漸亮,為了趕時間,拉毛東智推著行李箱一邊走,一邊打電話。半個小時後,他和開著車趕到的表哥碰上了頭。因為路途遙遠,表哥只能把他送到了金源鄉政府所在的雄哇村。他打算在這裡搭“順風車”去化隆縣巴燕鎮,經過半小時的等待,他終於攔下了一輛路過的小車。
9月16日,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金源藏族鄉科上村,拉毛東智騎著摩托車前往姑姑家道別。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這不是拉毛東智第一次出遠門。2014年,他加入藝術團,到深圳做公益演出,第一次見到高樓和地鐵,讓他對大山外的世界充滿了憧憬。舞臺上,這個個子高高、笑起來眼睛眯成一條線的男孩,跟著音樂,肩膀開啟,臂彎抖動做雄鷹展翅狀,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儘管藝術團的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學舞有天賦,但因為家中繁重的農活和照顧妹妹的壓力,使他加入藝術團不到一年,便中途退出了。
9月16日,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金源藏族鄉科上村,拉毛東智在家中院子內打掃衛生。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熱夢科巴藝術團”裡的孩子,父母多在外務工,他們從小就要幫家人放羊、喂牛、割麥子、做家務。藝術團一成立便加入的隊長索南卓瑪回憶說,藝術團成立之初,沒有訓練場所,大家就在村裡的打穀場熱身踢腿、土牆沿拉伸、橋邊壓腿。“最難的是冬天,冷的時候,氣溫零下20多攝氏度,天還沒亮,大家就到打穀場集合,沒幾分鐘,身子就被凍透了,搓手、跺腳、相互拍打背部取暖。下雨下雪的時候,滿身是泥。”
在北京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拉毛東智(右一)在第八屆中國兒童戲劇節上參演歌舞劇《熱夢科巴》(2018年8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2015年,藝術團在青海正式註冊成立。同年,藝術中心在村裡成立,從前只能在露天的空地進行訓練的孩子們,有了相對規範的室內訓練場所。
憑著對舞蹈的熱愛和愛心人士的資助,2017年,拉毛東智再次加入藝術團。這一年,他和其他藝術團成員一起進入青海省文化藝術職業學校,潛心學習舞蹈。藝校三年的學習生活,給這些孩子的成長按下了加速鍵。
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金源藏族鄉科上村,拉毛東智展示自己的大學錄取通知書(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天色已經大亮,坐上“順風車”到了縣城換上大巴的那一刻,拉毛東智懸著的心暫時落下,靠著車窗,他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睡著了。
“我到了,我會好好學習,你們放心!”晚上8點45分,飛機抵達武漢天河機場,拉毛東智跟家人報完平安,眼睛盯著武漢的街道,一天奔波,他疲憊的臉上卻露出了堅定。
第二天,武漢下起了小雨,拉毛東智左手提著新買的被單,右手提著行李箱,腳步堅決,走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