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湯姆來說搞笑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我們都知道,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接管了晉國大權之後,經過幾年的發展,最終幹掉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自己做了第二任霸主,其後又經過他的幾代孫子的努力,已經帶領晉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沒有之一,如果當時秦國不是有恩於晉文公重耳,估計秦國早被晉文公給幹掉了,晉文公是個很懂得感恩的霸主,當年因為秦穆公支援他回國繼承了王位,所以晉文公一直對秦國不好意思下死手,只是對它進行壓制發展,沒有滅掉它,後來秦國示弱,與晉國聯姻結成了“秦晉之好”,結果晉國被秦國給忽悠了。
網路配圖,與文無關
隨著趙、韓、魏三家分晉,強大的晉國解體,一下變成了三個國家,實力分解,有點類似前蘇聯,只是沒蘇聯裂變的厲害,魏國繼承了晉國的主體,但繼承的地盤和人口卻不多,大部分地盤和人口都被趙、韓兩國給佔去了,魏國為了生存,不得不努力發展自己,雄心勃勃的魏文侯繼位後率先在戰國中用李悝進行變法,用翟璜為相,改革國內的弊政,起用著名的軍事強人吳起、樂羊為將,四處征戰,魏國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局面,公元前334年,魏國最早稱雄於戰國時期,成為戰國時期唯一的霸主,此時的魏國早已經沒有了秦晉時期的友好,但為何沒有趁機滅掉自己的老對頭弱小的秦國?而且當時的秦國在秦穆公之後就一直處在被晉國打壓的窘境,只能於偏偶之地勉強存活。
一直到三家分晉之後,晉國幾百年的老仇家秦國心裡的石頭才算落地,然而好景不長,三家分晉後的魏國首先快速發展起來,大有代替晉國地位的趨勢,魏國的西面就是秦國,兩國絕大部分領土都緊連在一起,而且最要命的是,晉國對秦國只是打壓發展,而魏國對秦國直接是滅亡式進攻,此時魏強秦弱,秦國被打的只有招架之力,然而奇怪的是,魏國總是打打停停,在一度奪取了整個的河西高原以及秦川東部的廣大地區,將秦國壓縮的只剩下關中的中西部與隴西、商於之地後,就停止了摩擦,一直沒有滅掉秦國,這就有點讓人看不懂了,以當時魏國的實力是完全可以滅亡秦國的,這究其是什麼原因?分析原因有三:
第一,秦國乃不毛之地,沒啥大油水,戰國時期,秦國是最荒涼的地方,秦國的老祖宗秦非子本不是諸侯,他是給周王室養馬的一介馬伕,後來由於養馬養的好,周王龍心大悅,一高興賜給他一塊地,秦非子就帶領他的族人在這塊土地上休養生息,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鎬京,滅亡了西周,此時秦地的秦襄公由於救駕有功,被周王正式封為諸侯,並賜以岐西之地,這個時候的秦地才正式成為了秦國,這其中既有周王恩賜的成分,也有周王看不上這塊不毛土地的意思,另外一層意思就是,秦地與犬戎接壤,經常爭鬥,也練就了秦人民風彪悍,正好可以利用他們抵擋犬戎的進攻,而且秦國除了函谷關還有點肉外,其餘之地基本都是骨頭,搶過來也沒啥意思,而函谷關是秦人唯一的希望,一直由重兵把守,也不容易攻佔。
第二,戰國時期,七雄並立,一國如果沒有滅掉其餘六國的能力,最好還是維持這種平衡為好,三家還沒有分晉時,強大的晉國就是大家的公敵,形成了秦、燕、楚、齊四國少有的齊心合力一起來對付晉國的局面,好不容易熬到晉國解體,大家總算鬆了口氣,雖然韓、趙、魏三家分晉,但打斷骨頭連著筋,畢竟親情還在,有事的時候大家也還能結成聯盟,但誰也不希望一家獨大,所以這個聯盟也不是鐵板一塊,另外老牌的國家,秦、燕、楚、齊四國在共同對抗晉國中無形之中也結成了聯盟,現在晉國沒有了,自然這個聯盟也就不那麼緊密了,只要沒有哪一家特別突出,大家也就相安無事,當然由於雞毛蒜皮的小事打一架也是常有的事,雖然魏國初期特別強大,但境內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一旦滅掉秦國,勢必會引起其餘五國的注意,如果他們聯合起來一起對付魏國,估計魏國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所以見好就收最為明智。
第三、當時的時局多變,弄不好就會“偷雞不成反蝕把米”,當時的魏國雖然很強大但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同時對抗六國的地步,而且各國之間的局勢也非常微妙,魏國的強大也只是暫時的,強盛時還沒等滅亡一國,弄不好自己國內就會出現政變,到那時就不好玩了,而且一個國家一旦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往往能表現出超強的爆發力,燕國樂毅曾一連破齊七十餘城,打的齊國只剩下兩座城市,幾乎要滅亡了,可就是這兩座城燕軍卻久攻不下,最後逼急的田單佈下“火牛陣”,竟然打退了燕軍,收復了大片國土,長平一戰,秦軍坑殺40萬趙軍,趙國國內青壯年幾乎全都戰死,但接下來的邯鄲之戰卻仍能大敗秦軍,窮寇莫追的道理還是很實用的。
因此,戰國初期的魏國儘管十分強大,雖有滅秦的實力,但沒滅秦的必要,戰國七雄並立存在,既相互制約,又各自發展,完全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一旦這種格局被打破,要麼你有足夠滅亡其餘六國的實力,要麼你就會被六國聯合滅亡,相信這一點魏國還是看得很清楚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