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俄羅斯帝國的歷史,侵略和擴張這條主線一直貫穿其中。一般認為,沙俄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擴張史。然而,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國崛起為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應當承認,俄國人還是蠻拼的。
>追溯俄羅斯帝國的歷史,不得不提另一個與它頗有淵源的帝國,那就是東羅馬帝國,即著名的拜占庭帝國。1453年,曾無比輝煌的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攻破,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親自衝鋒陷陣,最終英勇戰死,這個千年帝國轟然倒塌在土耳其人面前。
第三羅馬
1469年,在羅馬教皇的安排下,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婭許配給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隨她一同到來的還有一件“嫁妝”,那就是拜占庭帝國威嚴的雙頭鷹徽記。
為了這樁聯姻,羅馬的當權者可謂煞費苦心,一是想借助俄羅斯的軍事力量抵禦奧斯曼土耳其人,二是想借此統一分裂400多年的天主教和東正教教會。
此後,伊凡三世和索菲婭的兒子成為大公,東羅馬帝國王室的血脈得以延續,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國就以“第三羅馬”自居。在索菲亞協助下,伊凡三世帶領莫斯科公國向一個統一強大的帝國邁進。
1480年,伊凡三世帶領莫斯科公國打敗蒙古韃靼的軍隊,終於結束了蒙古人長達200多年的統治。伊凡三世在位期間,建立了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莫斯科大公國。
1547年,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自封“沙皇”,定國號俄國,首都在莫斯科。然而畢竟出身小公國,當時歐洲各國並沒把這個崛起於東歐平原的小國放在眼裡,對其帝國地位也不承認。
帝國崛起
從1613年米哈伊爾被推選為沙皇,羅曼諾夫王朝開始了對俄羅斯長達304年的統治。1682年,他的孫子彼得一世即位沙皇。
親政後,彼得一世勵精圖治,一面向西歐學習先進技術,一面進行大刀闊斧的西化改革,帶領俄國從一個封閉落後的內陸國家向東歐強國邁進。
到這個時候,歐洲人仍未“醒悟”,他們大概沒想到,處在歐洲鄙視鏈末端,這個東斯拉夫人建立的國家不僅將把歐洲攪得不得安寧,還將在歐亞大陸不斷膨脹。
1721年,贏得大北方戰爭的彼得一世被當時的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頭銜,彼得大帝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沙俄終於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帝國。
從沙皇彼得大帝到尼古拉二世,俄羅斯帝國存在了近二百年。在期間的14位沙皇中,對沙俄擴張“貢獻”最大的有三位,那就是並稱“大帝”的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以及勇於“開拓”遠東的亞歷山大二世。
這三位沙皇都是“開拓”成性,分別從三個方向為俄羅斯帝國攫取了大量疆土。而在不斷的開疆拓土中,三人又都掌握一個擴張“秘訣”,那就是創造條件主動出擊與對手“接壤”。
01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即位之初,俄國還是一個遠遠落後於西歐國家的內陸國。這位雄心勃勃的沙皇一面在國內進行全面改革,一面準備發動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的戰爭。1700年,彼得一世組織“北方同盟”向北歐強國瑞典發起挑戰。
經過歷時20年之久的大北方戰爭,彼得一世最終戰勝了瑞典,從此,俄羅斯帝國不僅奪取了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出海口,還向西北方向大舉擴張,朝著東歐強國的目標邁出堅實一步。
>戰後,雙方簽訂了《納斯塔德條約》,瑞典所屬的愛沙尼亞,立窩尼亞,因格里亞,凱克斯霍姆和卡累利阿大部割讓給俄國,瑞典幾乎喪失了在之前得到的全部領地,也喪失了歐洲強國地位。
根據條約,芬蘭歸還瑞典,但沙俄仍按照自己的“方式”對芬蘭進行了控制。此後,苦命的芬蘭還是被沙俄吞併了。看來,條約對俄國人從那時起就不怎麼起作用了。
就這樣,沙俄主動出擊與對手“接壤”,完成了向歐洲的第一輪擴張。此時的歐洲人才意識到,這頭飽受鄙視的北極熊正搖擺著向他們走來。
02葉卡捷琳娜二世
1762年,葉卡捷琳娜透過一場不流血政變登基稱帝,成為俄羅斯帝國有史以來的第4位女皇。在她34年的統治期間,俄羅斯帝國大舉向西南擴張,歐洲人算是切實領教到了這個帝國的厲害。
期間,沙俄聯合普魯士、奧地利對波蘭進行了三次瓜分,直到把這個共同的鄰居從地圖上徹底抹去。獲得了波蘭近一半疆土,沙俄又如願與西邊的普魯士等強國完成了“接壤”。觸角已然伸到了中歐,歐洲人更為緊張了。
向南,沙俄主動出擊“尋找溫暖的出海口”,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將右岸烏克蘭(第聶伯河以西烏克蘭)、北高加索等大片領土納入囊中後,進而奪取黑海沿岸地區,創造條件完成和奧斯曼土耳其的“接壤”。
至此,沙俄的勢力已進入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整個歐洲一片恐慌。此後,熟悉的一幕出現了,與芬蘭的遭遇相同,依據條約獨立的克里米亞汗國也被沙俄一口吞併。
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間,俄羅斯帝國在西南的疆域達到鼎盛,這位女皇成為俄羅斯人心目中和彼得一世齊名的“大帝”。
03亞歷山大二世
除了拓無可拓的北冰洋,沙俄當然不會放過向其他方向擴張的機會。然而,兩位“大帝”開疆拓土的方向都集中在西方和南方,那麼,向東方擴張的使命是由哪位沙皇肩負的?
他就是俄羅斯帝國的第12位皇帝亞歷山大二世,其不僅因廢除農奴制贏得“解放者”稱號,還被贊“為俄羅斯在19世紀的中興做出了歷史性貢獻”。那麼,這位沙皇都“貢獻”了什麼?
沙俄與清朝本不接壤,廣袤的西伯利亞成為兩個帝國的“緩衝區”。早在17世紀,沙俄就積極向遠東擴張,一路掃除了西伯利亞汗國等障礙後,沙俄與大清完成“接壤”,從此開始了不斷的邊境衝突。
經過清康熙年間的雅克薩之戰,大清與沙俄分別於1689年和1727年簽署《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確立了邊界,沙俄向黑龍江流域侵略擴張的野心暫時得到遏制。一百多年後,貪婪的北極熊捲土重來。
1858年,大清受困英法聯軍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利用這個時機,沙俄以慣用的威逼利誘與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一口吞下清朝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不僅承認了一直拒絕批准的《璦琿條約》,還將原先規定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包括庫頁島和海參崴)約40萬平方公里割給沙俄,中國由此失去了東北地區到日本海的出海口。
此外,沙俄又透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中國西北地區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中興之君”亞歷山大二世果然下手夠狠,僅在遠東就攫取到中國14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沙俄有了這一擴張“秘訣”,在歐洲人和亞洲人共同注視下,這個崛起於東歐平原的小國如同變形金剛一樣迅速膨脹。雖然一直不招人待見,但並不影響它成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