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佈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園中面積340多公頃,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因此有“萬園之園”之稱!
作為清代著名皇家園林、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在清朝歷代帝王150餘年的建立和經營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可惜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八國聯軍之後,又遭毀滅性打擊,終成一片廢墟。
圓明園在建成後,曾有幾代清朝皇帝每到盛夏都會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被稱為“夏宮”,然而有著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最初建造的時候,並非皇家御園,而是康熙帝賜給四皇子:雍親王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賜園,園內的綺春園最初叫“交輝園”,是康熙帝賜給十三皇子:怡親王允祥(原名叫愛新覺羅·胤祥,雍正登基後為避聖諱改名允祥)的賜園,說白了就是皇子們的私人花園!
北京的西郊,風景秀麗,玉泉山、萬壽山等構成了連綿不斷的西山秀峰,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遍地皆是,玉泉水順山勢注入昆明湖,成為西郊最大的水面。這裡曾經開墾了大片水稻田,是無比秀美的自然風景區。早在遼代,這裡建造了皇帝的玉泉行宮;到了明代,這裡的自然景色吸引不少達官貴人,在此佔據田園營建別墅。明萬曆年間,神宗的外祖父:武清侯李偉在這裡首先建造了規模宏偉,號稱“京國第一名園”的清華園(故址在北京大學西牆外)。嗣後米萬鍾又在清華園東牆外導引湖水,闢治了幽雅秀麗的“勺園”,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曠郊野,出現了亭臺樓榭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成為京郊名噪一時的園林薈集之地。
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樣看中了西郊這塊絕好的造園之地。開始大規模地興建園林。最早建成的就是康熙皇帝的暢春園,康熙皇帝南巡歸來後,在“清華園”原址上,利用清華園殘存的山石水脈,仿江南山水營建暢春園,作為在郊外避暑聽政的離宮。
康熙四十六年,三皇子、雍正帝的三哥,愛新覺羅·胤祉牽頭奏請皇帝為諸皇子賜地修園,奏章曰:“竊於今年正月十八日,臣等奏請在暢春園周圍建造房屋,皇父御賜北新花園迤東空地,令臣等建房。臣等同勘,若建七人房屋,地方似覺窄狹,故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具奏皇父,在此地修建房屋。”那麼,為什麼皇子一股腦地要在“暢春園”周圍請地建園呢?
那是因為自暢春園落成之後,康熙帝每年約有一半的時間在園內居住,而就在康熙年間,又有“九子奪嫡”事件,為爭皇位的皇子們,自然不會放過任何與父皇“親近”的機會。按照清朝的制度,皇子年幼時隨父皇居住,康熙在暢春園理政時,小皇子們也會跟隨父皇住在暢春園。而成人後的皇子,則不能住在皇帝的禁宮了,必須要“分府”,而皇子們的府邸,大都位於北京城內,如果為了追隨父皇的步伐,每日往返於府邸和西郊的暢春園,多少有些舟車勞頓。所以,為了增加與皇帝親近的機會,成年的皇子奏請在暢春園附近修園安家,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將暢春園以北一里左右的一座園林賜給自己的四子胤禛,並賜名“圓明園”,康熙帝御書三字匾牌,就懸掛在圓明殿的門上方。之所以取名“圓明園”,是因為胤禛自號“圓明居士”,對“圓明”二字,後來的雍正帝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此時的圓明園,建景不多,名聲也不大,與後來的“萬園之園”相去甚遠,園內只有前湖、後湖等自然景觀,和“牡丹臺”、“天然圖畫”少量建築,園林風格也很樸素。
究其原因,不僅因為這是一座藩賜園,規模不能越制,超過皇帝的暢春園,更是因為心機頗深的胤禛,有意而為之,大行清新節儉之風。眾所周知,康熙朝的皇位繼承權的爭奪戰異常慘烈。“九子奪嫡”的爭鬥中胤禛並不佔什麼優勢,於是這位四皇子轉換思路,以退為進。私人園林的建造風格,往往能體現出主人的思想和意趣所在,於是胤禛把“圓明園”建造的清新簡樸,大概是要在向康熙展示一種勤勉節儉、與世無爭的形象。至於他最後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父皇的好感,最終得以繼承大統,我想與這種韜光養晦不無關係。
雍正登基後,圓明園的擴建工程正式開始,後又經乾隆朝、嘉靖朝的斥資增建,尤其乾隆朝,還引進了一批歐式園林建築,不但使之成為皇家主要園居場所之一,更令這座帝王御園蜚聲海內外,正式開啟了它一百餘年的皇家園林生涯。
一位見過圓明園原貌的西歐傳教士贊曰:“圓明園者,中國之凡爾賽宮。”然而這句話,只是稱讚佔據圓明三園總面積百分之二的西洋樓景觀而已!
注: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