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大批“國家重點”來了,區域經濟對大學有多重要?
要振興教育
先發展經濟
圖/圖蟲創意
最近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陸續獲批,中西部高校表現搶眼,風頭甚至蓋過了東部高校。
也有地區比較安靜,比如東北。事實上,依託昔日的老工業基地,它還有很厚的高等教育家底。
進入區域高等教育發展時代,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關聯越來越緊密。浪潮數度澎湃,各地動作頻繁,一切皆非定數。
啟動
近日,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陸續獲批,據第三方高等教育資料服務機構青塔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1月,獲批數量已經超過50家。
為帶動地方基礎研究和基地建設,2003年前後科技部設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計劃,作為培育基礎研究國家隊的預備隊。
建設實驗室科研條件是最基本的,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依託單位,是地方所屬的大學、科研院所等實體法人單位。
在這份名單裡,西部高校佔據了大頭,風光無兩。比如依託青海大學的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再如依託昆明理工大學的非人靈長類生物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昆明理工大學還一家“開”了2所實驗室。
實力不如東部,關注度不如西部,中部高校在名單中並沒有再次塌陷。武漢紡織大學十年磨一劍,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孵化出來了;太原理工大學身處煤炭大省,煤基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
一直嘆息“我河南太難了”“我大河北太空白了”的朋友,此次不會失望。交通工程結構力學行為與系統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石家莊鐵道大學,術業專攻;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河南農業大學,支撐產糧大省。
相比中西部,東部高校這次低調多了。原來,實驗室的建設佈局,是中西部地區“重點佈局”,而東部地區“適當佈局”。
不過,翻了數遍名單,少見東北高校的身影,有網友期待道,“接下來應該就是東北地區了”。
確實,根據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年度計劃,結合實地考察,成熟一個,即啟動一個。
區域
圍繞區域特色,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透過科技創新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這是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目標任務。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評價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禮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現在已經進入區域高等教育發展時代,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之間的耦合度越來越高。產業的轉型升級越來越依靠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發展越來越依靠區域經濟的支撐。
“十四五”期間,國家提出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標誌是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首先是建立高質量的區域高等教育體系。
科研水平與地方經濟掛鉤成為共識,有大學才會有知識創新,區域的發展建立在知識創新的基礎上。眼下,東南沿海地區已經實現區域現代化,率先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當以知識為中心的經濟增長,取代了以傳統制造業為中心的經濟增長,區域競爭悄然變格局。
2020年前三季度GDP資料披露時,人們發現中國城市TOP10南方佔據9席,北方只剩北京,一時輿論熱議“南北方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020年中國內地城市GDPTOP30,南方21個,北方只有9個,即北京、天津、青島、鄭州、濟南、西安、煙臺、唐山、大連。
高等教育促進經濟發展,辦高等教育也需要砸錢。高等教育資源的位移,與經濟重心的東移、南移近乎同步。周光禮認為,高等教育發展動能日趨衰竭,與區域經濟缺乏活力直接相關。
隨著我國經濟向區域經濟轉變,大批行業高校被劃轉地方,成為地方大學。行業高校主要服務行業、支撐國家戰略;地方高校主要服務地方,支撐區域發展。
周光禮指出,由於行業劃轉高校的優勢學科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度低,導致地方政府出錢辦高等教育,卻為外省培養人才。
於是,個別地方政府出臺政策,省屬高校畢業生必須在本省就業,若就業比例低於政府規定,將對有關高校實施罰款,即把政府撥款收回。
這樣,部分地區地方經濟不活躍,給高校的撥款本就不足,又因畢業生不在本地就業對高校實施罰款,高校財政日趨枯竭,導致教師大量流失。坐吃山空,雄厚的家底在最近幾十年被消耗。
盤活
進入區域高等教育發展時代,無論哪個地區都不敢輕易放鬆。
中部幾大“高教窪地”,近來地方強校集中向省會遷徙的訴求頻頻。位於晉中的山西農業大學將註冊地悄然變更為省會太原,位於開封的河南大學在鄭州建設龍子湖校區,位於馬鞍山的安徽工業大學遷址合肥的建議和盤托出。
東部即使一線,也正掀起一輪新建大學的浪潮。從廣州的黃埔大學,到寧波的東方理工大學,再到濟南的中國空天資訊工程大學,這些籌建中的“後浪”,是未來中國高校的一股新興力量。
高等教育的多元發展,事實上遵循的是市場配置資源的邏輯。周光禮指出,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大特點是,在區域層面,市場在資源配置上所發揮的作用比國家層面發揮的作用更大。
昔日的“共和國長子”,與產業佈局相伴而生的,是紮實的高等教育結構。
時至今日,東三省仍坐擁250餘所本專科院校,4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7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以及一眾老牌地方強校。
拋開“雙一流”不論,東北有“兵工七子”的瀋陽理工大學、長春理工大學,有電線電纜行業“黃埔軍校”哈爾濱理工大學、煤炭行業“黃埔軍校”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還有原衛生部直屬的11所醫科大學之一的中國醫科大學……
在教育部的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東三省共有13所高校的56個學科被評為A類學科,其中6所非“雙一流”高校同樣擁有王牌學科: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中藥學專業獲評A+,東北財經大學3個學科入選A類,長春理工大學的光學工程獲評A-,力壓部分理工類985高校。
不過,在資源的自發流動與配置下,東北高校的一大動作是出走。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下魯粵,走出了哈爾濱、威海、深圳“一校三區”的格局;東北大學出走佛山,2019年東北大學佛山研究生院招收第一屆研究生。
面對東北依舊厚實的高等教育家底,關鍵是如何去盤活它們。周光禮認為,要振興東北區域高等教育,首先就是要發展經濟。
其次,高校要轉變觀念,要改變計劃經濟時代的“等、靠、要”,樹立市場經濟時代的競爭、變革、進取意識。
在區域高等教育時代,大學的發展強調區域特色,且皆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