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築就天下第一雄關,卻因功高震主遭猜忌,未能善終

是他,築就天下第一雄關,卻因功高震主遭猜忌,未能善終


提起嘉峪關,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這座聳立在河西走廊盡頭的“天下第一雄關”,蒼茫厚重。遠遠地就望見了它的雄姿,心中不禁感慨萬端:“邊陲烽火照西天,千載狼煙散峪關。”雖然它歷經了六百多年的風霜雨雪,但依然壯觀雄偉,滄桑而不失輝煌。

是他,築就天下第一雄關,卻因功高震主遭猜忌,未能善終


我對嘉峪關仰慕已久,這次終於有機會前來,定當好好拜謁。冬日清晨中的嘉峪關蕭瑟、蒼涼,大西北的風蒼勁、刺骨,我們是跺著腳,搓著手跟著講解員的後面,邊聽邊拍。講解員小姐姐還是蠻厲害的,一上來就糾正了我的錯誤看法。

是他,築就天下第一雄關,卻因功高震主遭猜忌,未能善終


“剛才聽大家說:嘉峪關是長城西邊的起點,這有些不準確,應該是明長城的起點。咱們習慣說的長城,有秦長城和明長城之分,它們路徑也不同。秦長城西起臨洮,是為了抵禦匈奴的進攻,而明代的長城抵擋的是蒙古人。明長城比秦長城要長1000多公里,用的材料是青磚和條石,而秦長城用的是土,所以明長城更牢固,大家現在能看見的基本都是明長城。”噢,是這樣,又漲知識了。

我們眼前的嘉峪關,確切地說應是明長城西起的第一關隘,在嘉峪關城南約7.5公里討賴河畔的山崖上,矗立著一高大的墩臺,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墩”,那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明長城起點,只不過它也是嘉峪關組成的一部分,所以世人把嘉峪關說成明長城的起點也不為過。講解員說得很細緻,我要跟緊她的腳步。

城門前的文昌閣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原先是文人墨客吟詩作畫、讀書的場所,到了清末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後被稱為文廟。文昌閣的身後是武廟:關帝廟,原先是在內城。關老爺作為“忠孝節義”的楷模,備受歷朝歷代政權的推崇,清朝達到鼎盛,把關帝廟搬遷到城門口,一來享受到百姓的香火,二可在此為出征的將士鼓氣。

關帝廟的正對面是戲臺,這是乾隆年間修建的,是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戲臺兩側的對聯有意思:“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特別是下聯:在戲中當場讓您明白誰忠、誰奸、誰聰明、誰愚昧。“都說戲如人生,但古往今來是奸臣當道,有多少功臣能善終呢?”講解員感慨道。

我聽出講解員這話裡有話,就追問道:您剛才的感慨好像有所指,是嗎?她笑了,又點點頭,並沒直接回答我:嘉峪關是“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關可守也”。整個嘉峪關從建關到成為堅固的防禦工程,經歷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時間。她介紹完這些後,反問我:您知道嘉峪關是誰主持修建的嗎?哈哈,這個我還真不知道。

嘉峪關的築就者是馮勝,赫赫有名的大將軍,明朝的開國功臣。馮勝雖不是朱元璋最早起事的班底,但也是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縱橫沙場幾十年,參加了滅陳友諒、逼死張士誠等重大戰役,為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明朝開國時最早封爵的六人中,其位排第三,冊封為宋國公。

洪武五年,為清除元朝殘餘勢力對北部邊境的侵擾,朱元璋派兵遠征朔漠。大軍共分三路,中路是魏國公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東路是曹國公李文忠為右路將軍;左路是宋國公馮勝為徵西將軍。徐達率軍於王保保的熬戰,李文忠的右路軍敗北,唯獨馮勝所部大勝,所向披靡。

馮勝的徵西大軍從南京出發,經幾個月的長途跋涉集結蘭州,先發兵取西涼(今武威),擊敗元失刺罕,再攻永昌,打敗了元太尉。後又兵不血刃降服元將上都驢,元岐王朵兒只班逃跑,大軍追擊,俘虜元平章長加奴等27人及馬駝牛羊10餘萬。隨後,師進瓜、沙二州(今甘肅敦煌、瓜州),又敗元兵。至此,甘肅皆平。

宋國公馮勝搬師回朝,途經嘉峪山附近,見此處南面嘉峪山背依祁連山天險,北面有黑山,中間還有討賴河峽谷,南北相距最窄之處僅有16裡,是河西的咽喉,而且“西域人貢,路必由此”。馮勝將軍決定在嘉峪山麓西北之餘脈、九眼泉崗源上建關築城,扼控咽喉。

“嘉峪關,宋元以前,有關無城,聊備稽查。”最早建關卡就是因為這裡地勢險要,還有充足水源,是兵家必爭的要隘。馮勝率領眾將與當地的百姓一齊,大約用了一年的時間,築成一座周長220丈、高2丈餘、寬厚丈餘的土樓,嘉峪關地區有關無城的歷史,宜告結束。

馮勝將軍所築的土城是沒城樓的,就是我們現在看見的內城。一百多年後,肅州兵備副使:李端澄,奉命主持修建關樓,若干年後又在內城東、西二門頂部平臺上修建“光化樓”、“柔遠樓”,經過李端澄精心、負責的修繕,三座關樓巍然拱峙的嘉峪雄關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磨磚砌就魚鱗瓦,五彩裝成碧玉樓。”

而使嘉峪關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雄關”,應歸功於明代大學士翟鑾。嘉靖十八年,尚書翟鑾視察河西防務後,上書皇帝:嘉峪關要抵禦外侵,必須再次加固。獲准後,大興土木,不僅增高了城牆,加修敵樓、角樓,並且挖掘了護城河。最重要的是在關南關北修築兩翼長城和烽火臺,使嘉峪關猶如猛虎長出雙翼。如今在關城不遠的黑山北坡上,一城牆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似鐵壁懸空,封鎖了石關峽口,這就是著名的“懸壁長城”。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從關內走到了關外,回顧下嘉峪關的佈局,由外城、內城、甕城、羅城、城壕組成。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還有兩翼的長城,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固若金湯,真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我們沿著城郭的內道往回返,望著厚重的城牆,飄揚在角樓的旗幟,又讓我想起了嘉峪關的築造者馮勝,就向講解員詢問:他後來的情況。她說:被朱元璋給賜死了。啊,這樣的結局真的出乎意外。她接著說:馮勝一生戰功卓越,平定甘肅後來又領兵二十萬討伐金山的元太尉納哈出,並大獲全勝,但有人稟報說他私藏繳獲的物質,朱元璋信以為真不僅沒有獎賞馮勝,還下了他的兵權。在其晚年被賜死,諸子都不許繼嗣。

聽到這,我已明白了。翻開明史,你會看到,那些曾為朱元璋打天下功臣們,不是戰死沙場,就是被朱元璋賜死(除信國公湯和外),幾乎都沒有善終。我以為馮勝被賜死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功高震主了,晚年的朱元璋太過猜忌,太糊塗了……望著這巍峨豎立的雄關,似乎看見了馮勝將軍的影像在浮現,他註定要與這座天下第一雄關,共同書寫人生最輝煌的那一筆。我會記住您,世人也會。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397 字。

轉載請註明: 是他,築就天下第一雄關,卻因功高震主遭猜忌,未能善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