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吳三桂,很多人第一印象仍舊是一個漢奸的形象,而且這個漢奸的形象還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些影視劇裡,很多演員都將吳三桂刻畫的入木三分,比如在《康熙王朝》以及《鹿鼎記》裡。
▲《康熙王朝》劇照:康熙
當然,這些影視劇作品仍舊還有許多不盡不實的地方,本期我們不妨說說吳三桂和清朝之間的最終巔峰對決,吳三桂在後期的戰鬥中是有機會打敗清朝的,那為何最終又失敗了呢?而且還失敗的那麼悽慘。
我們本期就來談談這個,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吳三桂因康熙的撤藩命令,悍然發動叛變,吳三桂先推舉永曆皇帝第三子為天子,榮登大寶,以反清復明為口號,自稱“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一路向湖南打去。
▲影視劇作品中的吳三桂
此時的清朝仍舊沒有及時發現吳三桂背叛,所以從康熙十二年年底到康熙十三年的三月,吳三桂的軍隊在4個月的時間內、接連攻陷沅州、常德、辰州、長沙、嶽州、衡州等重要地區。而一時被打的措手不及的清軍更是毫無防備,“五千裡無只騎攔截”就是說清軍的。
而更讓吳三桂一路高歌猛進的是,等吳三桂攻陷湖南、四川之後,四川提督鄭蛟麟、廣西將軍孫延齡、提督馬雄、以及我們熟悉的耿精忠、平南王鄭經等將領相繼反叛或呼應,他們有些是吳三桂的舊部,有些是遼東一起投降的同事,有些是一直在反抗著清朝的勢力。一時之間,清朝半壁江山易主。
此時的清軍等反應過來的時候,也立馬做出了部署,先是命令順承郡王勒爾錦為靖寇大將軍,阻止吳三桂北上,一路又命令安西將軍都統赫業去四川和漢中,此時的清朝其實已然失去主動,並且在沒有開國的幾位猛將的情況下,幾乎剩下的都是“官二代”,打仗自然是不行的。
而更是讓清朝雪上加霜的,卻是蒙古林丹汗的孫子居然此時又起兵反叛,一路從蒙古直殺京師,當時的清軍八旗大部分已經派出去與吳三桂交戰,整個京師負責守衛的幾乎都是孩子兵,也就是說完全可以用“不設防”來形容了。
可這時就出現轉折了,吳三桂在這個當口卻止步不前,他並沒有北渡長江向京城進軍或者進攻南京用以切斷漕運,從而真正獲取南方,而是急急向清軍寫信,奢望能用談判的方式和清軍劃江而治。而這一次戰略性的錯誤,也終於讓勝利的天平倒向清軍。
在吳三桂止步之前時,清軍有了喘息之機,康熙接受祖母孝莊太后的建議,任用圖海平叛了,在京師無兵可用的情況下,圖海抽調了八旗中的家奴幾萬,先北上以這群家奴組成的烏合之眾突襲反叛的林丹汗孫子,叛軍猝不及防,蒙古叛亂迅速被平定,而林丹汗的孫子也在戰役中被殺。
▲影視劇作品中的孝莊太后
而面對吳三桂劃江而治的信件,康熙是十分震怒,將清朝的額駙,也就是康熙的姑父吳應熊極其兒子吳世霖處死,這裡我們其實深受《鹿鼎記》所害,吳應熊其實是清太宗的女婿,他迎娶的建寧公主並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康熙的姑姑。
等吳三桂知道這個訊息,自然也就知道和清朝斷無談判的可能了,只能拼死一戰,於是又派兵攻打江西和陝西。可此時的清軍已然緩過氣來,康熙十五年,擊敗蒙古叛亂的圖海在陝西戰場迫降了王福臣,自此,陝甘叛亂平定,吳三桂再無機會取勝。
▲影視劇作品中的圖海
康熙十六年,吳三桂再次失去廣東、福建、江西等地,這也算是英雄末路了。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十七年,吳三桂以振奮軍心的名義,在湖南衡陽登基稱帝,他建立國號為周,建元昭武,這位以勇猛著稱的“平西王”自此開始破罐子破摔,將皇帝當成玩笑,自己也過了一把癮。
而他這一登基稱帝,其“反清復明”的口號所樹立起的一點點向心力蕩然無存,不久,吳三桂病逝,吳三桂的軍團的失敗也僅僅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我們其實從這裡不難看出來,從吳三桂雄心壯志的起兵開始,到後來犯下戰略性錯誤想要劃江而治後,吳三桂從勝利一步步走向失敗,到之後建立周朝也僅僅是他自己給自己開的一個玩笑,臺臺君想說的是,有時候其實一個簡單的錯誤決定有可能影響之後的一切,所以,我們每面臨一次選擇,不吝於一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