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不是增加一門必修課那麼簡單

近日,教育部對外公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方案顯示,今後,普通高中應在原來科目基礎上開設勞動課程,共6個學分,為必修學分。其中志願服務2學分,在課外時間進行,三年不少於40小時;其餘4學分內容與通用技術的選擇性必修內容以及校本課程內容統籌。與2017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相比,“勞動”不再是其他科目的附庸,而是以獨立的姿態重新回到普通高中的教育目標之中。

小馬飛刀注意到,對於教育部的“新政”,公眾在肯定其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有人表示了擔憂。原因就是,簡單地將勞動課納入必修課程,會不會給學生帶來新的負擔呢?想想也是,高中生在高考的重負下已經是壓力重重,在高考沒有配套改革的情況下,增加必修課肯定會給學校和學生增加負擔,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勞動課難以考核,就拿志願服務來說,最重要的大概是所謂的證明材料吧,寫到這,相信各位都能明白,新的形式主義、造假又來了。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這一點大家都清楚。勞動,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門必修課,其所帶來的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個人精神生活的富足,是課堂教育無法替代的。有報告顯示: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勞動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而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勞動只有12分鐘。長此以往,中小學生勞動機會減少,勞動教育在家庭被軟化、在學校被弱化、在社會被淡化。那麼問題來了,現在的孩子為什麼不愛勞動,問題真的出在孩子身上嗎?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是我們的孩子並不輕鬆,幾乎從懂事開始,他們不是在上課,就是奔波在上課的路上。除了繁重的校內學習任務,還要參加各種校外興趣班,連睡覺的時間都不夠。勞動教育的缺失,一是社會環境的複雜性造成,二是教育環境的畸形造成。

小馬飛刀以為,勞動教育的真正意義,並不侷限於讓學生掌握幾項勞動技能。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勞動的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延展,可以說,勞動已不是單純的體力勞動,它還承載著尊重勞動、崇尚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時代新意蘊,秉持著培養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時代新使命。如果僅僅是停留在勞動技能層面,以清潔打掃、動手操作、社會實踐等形式展現勞動教育,只能導致這條路越走越窄。正如有人所說的:唯諸要素協同與合力,方可讓勞動教育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基因”,因此而可傳承;唯系統設計與安排,方可讓勞動教育浸潤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歷程,因此而可深遠。

小馬飛刀

來源:蘭州晚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11 字。

轉載請註明: 勞動教育,不是增加一門必修課那麼簡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