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的崛起
時下熱門的《大秦賦》正在熱播,該劇講述了秦帝國在秦昭襄王與繼承王位的秦孝文王相繼離世後,秦國朝堂政權更迭,一代雄主嬴政掃清障礙,攬政於手主國於秦的故事。
《大秦賦》劇照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過秦論·賈誼》,始皇繼位時,秦國經過六世餘烈,對六國的連番征戰,隱隱有一統天下之勢。那麼秦國是怎麼從一個西陲小國、蠻夷之國而成為戰國後期霸視一方的強國呢?
秦國人的祖先原先是給周王室養馬的,周孝王認為他們勞苦功高,就把秦邑賞賜給了他們。於是,秦成為這些人的族稱,但這他們建國還為時尚早。周幽王時期西戎攻破鎬京之後,秦襄王率兵勤王,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直至取得歧豐之地,遷都雍城,秦之根基才正式穩了下來,實屬不易。也正是因秦國以武立國,民風彪悍,其餘幾個國家都視秦國為蠻夷之國,許多人才都不願去秦國施展抱負。長此以往,國家未能得到發展,國力日衰。在於魏國河西之戰中,秦國大敗,不得已割讓河西之地於魏,喪權辱國,實力大降。正因如此,秦國不被幾大國放在眼裡,只能隱忍圖強。
有句話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秦國經過長期的隱忍,國家日益貧窮,直至秦孝公贏渠梁繼位。孝公繼位後,國家百廢待興,所謂窮則變,變則通,孝公清楚的知道國家發展需要人才,秦國沒有人才怎麼辦?那就引進。孝公寫了一篇招賢令,國內外到處求賢。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招賢令》,大致意思就是各位賢士群臣能夠出謀劃策讓秦國強大的,我封他為官,和他一起分享秦國的土地。招賢令一經發出,一句“與之分土”令列國震盪,這是何等豪情,何等的胸懷與膽魄。不得不說,秦孝公在識人善用上具有大智慧。
招賢令一出,便為秦國引進來一位大才商鞅。
商鞅畫像
商鞅得到孝公支援,大力開展變法,孝公管人,商鞅管事,各施所長。大力發展農耕,改進晉升制度,訓練新軍,硬是把秦國一個西陲小國變成軍事強國。所以說,找對自己的位置很重要。
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嬴駟繼位。嬴駟繼位就車裂商鞅,秦貴族們還以為新上任的王會維護他們的利益,殊不知惠文王比他父親還有政治天賦,車裂商鞅後以商鞅謀反查無實據為由,反過來除掉了公子虔及其大量黨羽,徹底把權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並大力支援商君之法,任用張儀的“連橫”之策,有效的擊潰了各諸侯之間的合縱聯盟,秦惠文王善於識人用人,在他的任用下公孫衍、張儀、魏章、司馬錯這些人都幫助秦國做出了巨大貢獻,而秦國在版圖上也在持續擴張,惠文王也是秦國的第一位王。
秦惠文王嬴駟影視劇照
秦惠文王死後,他的兒子秦昭襄王嬴稷繼位,昭襄王的母親便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宣太后—羋八子,嬴稷任用范雎為秦國宰相,並且制定了著名的“遠交近攻”的政策,這一政策有效的瓦解了各諸侯之間的合縱意識,使得秦國能夠集中精力蠶食三晉之地,有力削弱了趙韓魏三國的實力。
而秦昭襄王在位期間攻陷了洛邑,俘虜了周赧王,把象徵王權的九鼎轉移到了咸陽,正式結束了周朝的統治,可能也是帶有替兄報仇的意思(其兄秦武王嬴蕩在京畿舉鼎而亡,年輕人還是應該量力而為)。
武王舉鼎
到了昭襄王的曾孫也就是秦始皇嬴政,嬴政繼位可謂是家底豐厚,六國經過長時間的相互交戰已經疲累不堪,到最後一統六國也是大勢所趨。而嬴政也沒有讓秦國數代王的努力白費,勵精圖治統一六國。
秦興則周衰,秦滅六國而覆被六國滅。秦國一部白手起家的發家史,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奮鬥史,然則秦雖統一六國,卻又在六國貴族掀起的浪潮下被滅,由此可見,一興一衰乃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