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收回了幽雲十六州,為什麼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仍未解除?

最近因為《燕雲臺》的播出,“燕雲十六州”再度被人熱議。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幽薊十六州。

之所以有這麼多稱呼,是因為這十六州里分別為“幽州(燕京)、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鄚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

明朝收回了幽雲十六州,為什麼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仍未解除?


這裡有兩個中心,一個就是幽州,一個就是雲州,也就是如今北京城區和山西大同。涵蓋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

從如今的版圖來看,明白其重要性了吧?實際上這個地方從古至今他就不是單純所謂漢人的土地。而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交匯融合的地方。

唐朝開放的民族政策,將很多來自北方的“歸化”人口安置於幽、薊、雲、朔等邊州。這就使得很多胡人漢化,漢人胡化。形成了一種兼具農耕和遊牧特徵的新的生態與文明。

但是因為唐朝對藩鎮問題失去管控,導致了著名“安史之亂”就是從“河北三鎮”開始的,其中范陽指的就是幽州。公元937年,沙陀人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但實際上石敬瑭他也不是漢人,從唐末,幽雲十六州就已經不掌握在農耕文明王朝的手裡了。

明朝收回了幽雲十六州,為什麼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仍未解除?


此後直到大宋建立,這胎裡帶的毛病就一直沒有解決。雖然“雍熙北伐”,曾一度趁契丹內訌沒防備,奪取了寰州、涿州、朔州、應州、雲州。但是西邊党項的崛起,軍糧被搶,導致大宋兩面受敵,最終功虧一簣,楊家將楊老令公因為引兵護送雲、朔、寰、應四州百姓內遷時,作戰協調沒搞好,孤軍奮戰,受傷被俘,絕食而亡,終被人引為憾事。

直到公元1367年開始的“洪武北伐”,攻佔了元朝都城大都,至此燕雲十六州實際上已經被遊牧民族統治超過460年。

但問題再度出現,北方的遊牧民族其實並沒有停止內遷與融合。唐末以後,遼、金、元的策略實際上都是執行的“一國兩制”,行國與城國並存,對民族複雜地區實行包容政策,遊牧歸遊牧,農耕歸農耕,實現“華夷同風”。

明朝收回了幽雲十六州,為什麼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仍未解除?


而明朝沿著傳統的400毫米等降水線,也就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隔離的自然環境,修建長城。試圖把遊牧文明的威脅,隔絕在長城以外。並且“封藩建衛”,把武力勢力插入遊牧文明活動的區域。而實際上燕雲十六州就已經被框進了“漢地”。

燕雲十六州已經無法像此前那樣承擔起兩種文明融合的作用了。“圍城”就是如此,遊牧民族要進來,要與農耕文明發生聯絡,要麼客客氣氣進來做生意,換取他們需要的東西;要麼就殺進來掠奪一番再走 ,或者就留下不走了。

明朝來自遊牧民族的威脅,並沒有因為奪回燕雲十六州,而徹底杜絕了危險。而清朝是不修長城的,晉商把蒙古人需要的貨物挑到了蒙古草原,之後就沒有了所謂遊牧文明對農耕文明的威脅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63 字。

轉載請註明: 明朝收回了幽雲十六州,為什麼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仍未解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