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望紅:“雙減”讓學校迴歸教育主陣地

7月下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後文簡稱“雙減”政策),著力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著眼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意在緩解家長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雙減”政策的出臺向中小學校釋放了積極訊號。多年以來,校外培訓市場的泛濫對學校的發展構成巨大壓力。一方面,學生分散化的教育培訓刺激惡性競爭,影響學校教育的統一進度和正常教學秩序;另一方面,校外培訓市場多元化的培訓理念和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及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排斥,校外“第二課堂”反客為主,影響了學校的教育權威。

“雙減”政策重新強化學校的主陣地作用,但對學校來說,挑戰同樣存在。“雙減”要求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意味著學校要重新調整不少原有的教學習慣,比如,教師不宜佈置過多的作業,也不宜讓家長代替教師修改作業。同時,學生從校外培訓負擔中解放出來,這部分被釋放的時間也需要學校來填補。

這就意味著,學校至少將面臨三個層面的變化:一是學生在校時間會增加。“雙減”政策明確提出學生課後服務實踐原則上不早於當地正常下班時間,意味著小學生的放學時間會從下午2點-3點延遲到至少5點鐘之後,初中會更多地提倡開設晚自習或推行寄宿制。

二是教學工作內容會增加。學校不僅需確保學生能夠在學校裡“吃飽”知識點,還需要重新迴歸到教師改作業的時代,同時兼顧課後的素質教育服務,搭建平臺培養學生的各種興趣愛好。

三是學校管理責任會增加。學生在校時間增加,教育管理內容增多,意味著學校與學生、家長甚至第三方主體互動的頻率更高,學校需要承擔更多的教育指導、安全管理及資金使用責任等。

教師的功能角色也得以重塑。由於學生在校時間延長,教師獲得與學生進行充分互動和交流的時間,相應的,其任務也將增加。在知識教育中,需要探索的是,如何發揮學校課堂的核心功能,保證大部分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聽懂、聽透知識點,並藉助課後時間輔導後進生,同時借用這部分時間引導優秀學生。由於作業的核心功能是考查學生對於知識點掌握情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把握學生的整體情況,增進對學生的瞭解,並根據學生特點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查。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其本質上是去競爭性的。在學校開展集體化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一是透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利用音、體、美、勞等型別的教育特性滋養學生的心靈,培養他們的行為習慣和規則意識,激發創造性,並充實成長時間。

二是學生能夠在集體活動中感受到共享與成長的快樂,而非競爭性壓力。在實踐中,有些學校成立合唱團、交響樂團等型別的興趣班,與知識教育並沒有構成衝突,反而有利於鞏固知識教育的成效。儘管校內的興趣小組往往不夠專業,但學生特別喜歡跟團裡的同學一起合唱、演奏,共同克服困難、享受被表揚的喜悅,這些收穫遠超校外素質教育專業學習所帶來的知識快感。

三是學校中的素質教育活動,可成為激勵學生的有效資源。對學生而言,參與學校的素質教育活動既是權利也是機會,教師可以藉助學生對於機會獲得的渴望,引導和規範學生的行為。知識教育和素質教育二者之間是可以相互融通的。

由於學校要發揮主陣地作用,既要強化知識教育的能力,又要承接素質教育的責任,因此會面臨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儘管國家已經明確要求編制部門為中小學補齊不足編制,但是還會存在一個時間差。學校可以設法發掘校內外資源,一方面充分發揮校內教師的才藝,還可以選拔一批老師參與特長培訓。另一方面可以發掘地方民間機構和藝人。比如湖南祁東縣啟航學校的社團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學校師資不夠,就設法邀請當地各類協會的退休老人和民間藝人到學校教學,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二是教師投入與激勵的平衡問題。相比於“雙減”之前,教師在時間和精力上投入必然會增加,各項工作的開展均要依靠教師發揮重要作用,需要把握兩點:第一,教師不是無限責任。比如在素質教育活動的開展上,學校可以引導學生髮揮自我能動性,一定程度上實現活動自治,教師在其中起到基礎教育和引導作用。第二,可考慮給予教師適度的激勵。

執行和落實“雙減”政策,學校需要把握一個核心,即充分利用政策所釋放的空間發展校內教育,做好知識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銜接和協調工作,不斷增強學校對於學生的影響力,強化學生對於學校的認同和依賴,減輕家長的教育壓力和焦慮。(作者是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師,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53 字。

轉載請註明: 雷望紅:“雙減”讓學校迴歸教育主陣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