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秋”的稱謂

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秋的味道逐漸濃郁,天高雲淡,涼風習習,丹桂飄香,清爽宜人。在古代,秋有許多雅稱別名,考其淵源,十分有趣。

趣談“秋”的稱謂

《詩經·王風·采葛》中曰“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這裡的“三秋”即為秋的別名。因為秋季往往有三個月,農曆七、八、九月份分別稱為“孟秋”“仲秋”“季秋”,所以得名“三秋”。此外,“三秋”有時也單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的九月,如王勃《滕王閣序》中的“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等。

“九秋之夕,為歡未央。”曹植的《七啟》一詩中提到的“九秋”也是指秋天,古人把秋季的三個月九十天按十天劃為“一秋”,於是秋季又稱“九秋”。西晉文學家張協的《七命》詩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鳴飆”,南北朝時期謝靈運的《善哉行》中有“三春燠敷,九秋蕭索”,唐代駱賓王的一首五言律詩《望月有所思》雲“九秋涼風肅,千里月華開”。

按照五行學說,古人把物體的屬性分為金、木、水、火、土,秋天屬金,故稱“金秋”或“金天”。《漢書·五行志》中曰“金,西方,萬物既成,殺氣之始也”,唐代陳子昂亦有詩詠歎“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

《爾雅·釋天》中提到“秋為白藏”,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郭璞將其註解為“氣白而收藏”。古人認為,秋天的顏色為五色(青、赤、黃、白、黑)中的“白”,因此秋季有了“白藏”“收成”等別名。此外,白色亦可稱為“素色”,故而秋又有了“金素”“素秋”之稱。唐代魏徵的《五郊樂章·白帝商音》有云“白藏應節,天高氣清,歲功既阜,庶類收成”,杜甫的《秋興》中有“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宋代歐陽修《清商怨》一詩也雲“關河愁思望處滿。漸素秋向晚”。

到了深秋,莊稼收割完,原野空曠,天空澄澈,人的心情也隨之清爽起來,故“清秋”也成了秋季的雅稱。唐代李賀《馬詩》中有“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杜甫的《宿府》詩曰“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還有宋代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禮記》曰:“孟秋之月,其音商。”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配合四時,商為秋,商音淒厲,與秋天肅殺之氣相對應,所以秋天還有“商秋”“素商”“白商”“高商”等雅稱。歐陽修在其辭賦作品《秋聲賦》中也對“商秋”這一名稱進行了解釋:“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此外,陸機《行思賦》中也有云:“商秋肅其發節,玄雲霈而垂陰。”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這是《紅樓夢》第四十五回中林黛玉所作的一首名為《秋窗風雨夕》的詩,全詩環繞“秋”字,透過一系列對秋天景物的淋漓渲染,展示了陷於惡劣環境裡孤弱少女的滿懷愁緒和無邊傷感,秋中有愁,愁中有秋。在古人心目中,秋大抵是一個傷感的季節,所以秋天還有一些飽含“愁苦”味道的別稱,如“勁秋”“寒秋”“霜秋”。西晉陸機的《文賦》詩曰“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杜甫《登高》亦云“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清人張潮說:“春者,天之本懷;秋者,天之別調。”在這個宜人的秋分時節裡,細細品味關於“秋”的諸多稱謂,體會古人的思緒情懷,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別有一番情趣。(作者:米廣弘,文化學者)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48 字。

轉載請註明: 趣談“秋”的稱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