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片科普成新潮,“不刷題的郭教授”網上走紅

短影片科普成新潮,“不刷題的郭教授”網上走紅

▲郭光普在天目山帶小朋友進行夏令營活動。受訪者供圖

透過真人在野外環境下出鏡的“吸睛”內容,以及專業而又輕鬆的講解形式,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郭光普以“不刷題的郭教授”為名在抖音平臺上收穫了不少粉絲。他在科普動植物知識以及宣傳生態保護之外,主張“不刷題”而靠體驗、興趣和實踐驅動孩子學習的理念也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恢復與自然的連線,也是在“修復”人們的情感

郭光普不僅是一位大學老師,同時還有上海生態學會理事、生態學博士的身份。專業的學術背景結合抖音平臺輕鬆快捷的短影片形式,讓科普活動的效果顯著提升。

蛇,一種危險而又迷人的動物,人們恐懼它,但又對它懷有強烈的好奇心。透過對一條爬入民宅的黑眉錦蛇的分析,郭光普向觀眾科普起了這種蛇的知識:“之所以叫黑眉錦蛇,是因為蛇的眼睛上方有一條黑紋。”不過,觀眾不必對這種外貌秀麗、又粗又長的黑眉錦蛇感到恐懼,因為它性情溫和,平時喜歡爬到屋簷和房樑上,以捕食鼠類、鳥和蛙類為主,因此在很多地區被稱為“家蛇”。隨著郭光普的講解,很多城市出生、甚至從沒見過真蛇的觀眾長了知識,也減少了對蛇類的恐懼。透過在野外真人出鏡以及形式活潑的講解,郭光普的科普短影片受到了觀眾的歡迎,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便捷獲取科普知識的通道。

短影片科普成新潮,“不刷題的郭教授”網上走紅

▲郭光普和小朋友在自然中互動同時科普相關知識

住在都市裡的人們為什麼要去了解大自然、接觸大自然?郭光普表示,接觸大自然是刻在人類骨子裡的基因,只是因為後天都市生活的環境抑制了這種天性的表達。接觸大自然、體驗野外生活不僅是一種美好生活體驗,還可以梳理和“修復”人類的情感。此前一位來自上海的母親,有個十歲左右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孩子只會說一些簡單的詞“媽媽”、“蘋果”等,沒法正常與人交流,這讓媽媽很痛苦。但是,在西雙版納的野外環境待了六七天左右再回家後,孩子學會了說:“媽媽,我吃蘋果。”這點在很多人看來微不足道的進步,但對這個孩子來說卻是意義巨大,當場讓那位媽媽淚崩,也讓郭光普“熱淚盈眶”。郭光普認為:“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與自然的連結不僅能夠非常有助於兒童神經系統的發育,還可以建立與自然、與社會、與周圍人們良好的情感關係。”

“不刷題”的背後,是恢復人類與自然接觸的天性

“不刷題的郭教授”並非徹底反對“刷題”這種形式,而是主張在平時讓孩子多接觸自然,不要把孩子圈在“人為環境”中。

動物園裡飼養動物,往往出現一些在野外環境中不出現的刻板行為,比如老虎在籠子裡不觀察周圍環境,僅僅是機械地、無意義地走來走去,比如大象一側的腿不停前後移動等等。研究者認為動物出現刻板行為的原因是生活環境過於狹小、單調且缺乏自然元素所致。郭光普表示,由於很多孩子“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以及學校和家長對孩子平時生活的控制,也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發育產生不良影響。正因為如此,郭光普才倡導“不刷題”,讓孩子多接觸自然,鼓勵孩子多去接觸野外的環境:“我和國內許多自然教育工作者的功能之一就是讓孩子找到表達自然屬性的渠道。”

刷題是當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郭光普認為這種簡單重複的學習方式會抑制大腦的活力,影響孩子的創造力,並且加重孩子的不良情緒。但他並非完全否定了刷題存在的意義,在郭光普看來,短暫而集中的刷題是允許的,比如考試之前花兩三個星期的時間認真刷題是很有效果的。他反對的是平時學習過程中漫長、頻繁、無止盡的刷題。因此在郭光普看來,當代社會的孩子具備豐富的知識背景和學習能力,短期刷題並不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質量;應當鼓勵孩子迴歸到野外生活中,恢復孩子的天性和活力,促進孩子的身心發育:“就如同讓出現刻板行為的動物回到野外去一樣。”

短影片科普成新潮,“不刷題的郭教授”網上走紅

▲郭光普釋出的短影片




作者:凌石

編輯:衛中

責任編輯:邢曉芳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30 字。

轉載請註明: 短影片科普成新潮,“不刷題的郭教授”網上走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