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哈佛大學啟動一個研究,如今已進行76年,跟蹤研究了700多個男人,記錄他們從年少到年老的日常生活、工作、身體情況,並進行彙總分析。
研究物件選擇了2組不同生活環境下的居民,一組是哈佛本科生中選出了268名優秀學子,其中多數人都經歷二戰;一組是波士頓貧民區選拔出的456個貧困男孩,他們生活在貧困家庭,日子過得很艱辛。
在76年間,他們長大後各自進入不同的社會圈和階層,有些人成了醫生、律師;有些成了工匠;有些從底層逆襲成富人,有些從富人家庭墮落到窮人。這些人經歷了二戰、經濟大蕭條和復甦、金融危機等,他們的人生也一直是起起落落。
這一時期,有人順利走完人生全過程,退休後安享晚年;有人身體不好或因意外事件提前死去。這些人中走出了美國4個參議院議員、1個內閣人員、一個總統肯尼迪。
從76年裡數十萬頁的採訪記錄中總結一個結論:有分寸感的人,他們的社會關係良好,人生往往會更幸福快樂。也就是說,做人最高境界就是要有分寸感,對偏執和經歷苦難的人而言,這其中難度很大。
1、更注重人際關係的質量
在700多人中,那些婚姻和諧的人過得更幸福,他們對生活更有活力,在恰當的時間做著恰到好處的事情,且在人際關係上追求更高的質量,讓自己一直保持愉悅的身心。
2、注重社會關係的構建
在這些人中,凡是有良好人際、社會關係的人,生活質量更高更愉快,就算是普通人日子也能順風順水,沒有太大的波折。反而喜歡孤獨的人,他們中年過後健康狀況不是太好,普遍不太長壽。
3、傾向於幫助他人
在這些人裡,樂於幫助別人的人,人際關係往往更好,自我認知度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社會責任感強,他們最後所從事的多半是律師、醫生、政治家等職業。
想要做到“分寸感”,那就要掌握一個“度”,遇事別慌張也別急於求成,不然只會欲速則不達。不過想要安度一生,就要把握好“分寸感”,這需要大家自己去理解並平衡,在一件事上總能恰到好處。
掌握“分寸”就能掌握時機,也能洞察人性,這樣的人會牢牢掌控自己的命運,從而有更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