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正確的急救知識究竟有多重要?

最近發生在深圳的這兩起新聞,直觀地告訴我們,掌握正確的急救知識,究竟有多重要。

其一是,日前,五歲的君君(化名)發燒,媽媽給他吃了退燒藥但燒沒退下來,接著突發抽搐,怕孩子咬舌頭,媽媽情急之下按照“江湖老規矩”,給孩子自制了一個壓舌板,強行塞到孩子嘴裡,結果差點堵塞氣道窒息,幸好120急救車及時趕到,才沒有釀成更大悲劇。

事實上,按照專業人士的說法,孩子在抽搐時,咬斷舌頭的機率非常低,盲目地往嘴裡塞東西,會增加更多意外風險。大多數抽搐或驚厥發作都是短暫的,具有自限性,一般1到2分鐘內就會緩解。當抽搐發生時,正確的做法是把孩子放到平坦柔軟處,如地毯、床上,並讓孩子側躺,頭偏向一邊,鬆開領口和衣服,保障呼吸通暢,避免窒息。

另一起是,近日,家住龍崗南灣街道的方先生因為一塊雞骨頭住進了醫院。原因是他吃飯時不慎將雞骨頭嚥下,又聽信“土方”連咽三個饅頭。沒想到,饅頭不但不能將卡住的雞骨頭“衝下”,反而致使雞骨頭越卡越深,扎穿食管逼近主動脈。

事實上,食物卡喉後,常見的錯誤做法還有拍背或者用手指伸入喉嚨去取等,但這樣不僅沒有效果,而且會使異物更深入呼吸道,帶來不可知的生命危險。

在這裡,不得不提及著名的海姆裡克腹部衝擊法。它是美國醫生海姆裡克先生髮明的。1974年他首先應用該法成功搶救了一名因食物堵塞了呼吸道而發生窒息的患者,從此該法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拯救了無數患者,其中包括美國前總統里根、紐約前任市長埃德、著名女演員伊麗莎白·泰勒等等。因此該法被人們稱為“生命的擁抱”。

海姆裡克腹部衝擊法的簡單操作方式是,雙手從背後將患者抱住,一手握拳,向上用力衝擊其腹部。其原理是,利用衝擊腹部,造成膈肌突然上升產生向上的壓力,壓迫兩肺下部,從而驅使肺部殘留空氣形成一股氣流。這股帶有衝擊性、方向性的長驅直入於氣管的氣流,就能將堵住氣管、喉部的食物硬塊等異物驅除,使人獲救。

在這兩起新聞中,如果當事人掌握了正確的急救知識,而不是聽信所謂“偏方”,弄巧成拙的危險是可以避免的。

這也是深圳不遺餘力積極普及醫療急救的價值所在。

掌握正確的急救知識究竟有多重要?
據悉,醫療急救包括院前醫療急救、院內醫療急救和社會急救。院前醫療急救,是指在深圳市急救中心統一指揮排程下的醫療和救護活動;院內醫療急救,是指醫療機構在急診科室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緊急救治和監護的醫療活動;社會急救,是指由非醫療急救人員現場實施的救護患者的活動。對普通市民而言,普及醫療急救指的就是普及社會急救。

2018年10月1日起,《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急救條例》開始實施,根據該條例要求,每年要為普通市民進行急救技能培訓。從2019年開始,深圳每年財政撥出專款用於公益急救培訓,去年撥款300萬免費培訓了11850人。今年雖各行各業受疫情影響,但深圳用於市民急救技能培訓的專款反而增至600萬用於25000人培訓。

人們習慣於說1 1>2,但按照專家說法,在急救普及領域,可以實現1 1>7的效果。因為,一個人透過培訓懂得急救知識後,還往往會影響身邊人,讓其父母、子女甚至身邊的同事、家裡的保姆都懂急救。

目前,深圳急救普及率已經達到2.23%,遠遠高於全國1%的平均水平,越來越多的深圳市民感受到急救普及帶來的好處。但是,本文開頭例舉的兩起新聞表明,急救知識普及還存在不少盲點。

進一步看,關於急救普及率,目前國際平均水平是10%,新加坡20%、美國25%、歐洲發達國家30%—40%……與這樣的資料相比,深圳還有不少差距。為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在急救普及方面也當奮起直追,為市民織就一張更加牢固、緊密的安全網路。

(晶報供稿)

編輯 陳曉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86 字。

轉載請註明: 掌握正確的急救知識究竟有多重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