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變林海,三代塞罕壩人走進北大傳遞敢於拼搏、樂於奮鬥的精神

新京報訊(見習記者 楊菲菲)“塞罕壩人種下的不僅僅是一棵棵樹木,更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聽完報告會,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2020級碩士生李亞宣深有感觸。

9月28日,北京大學2020年研究生新生骨幹“1000+”領航培養計劃塞罕壩林場先進事蹟報告會在百週年紀念講堂舉行,來自塞罕壩先進事蹟報告團的四位成員依次登臺,講述塞罕壩造林阻沙的創業史、奮鬥史和血淚史。該活動由共青團北京大學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2020級研究生新生骨幹、各院系團學骨幹共800餘人參加了此次報告會。

荒漠變林海,三代塞罕壩人走進北大傳遞敢於拼搏、樂於奮鬥的精神

林場第一代創業者代表陳彥嫻現場講述自己的林場經歷。北京大學供圖

三代塞罕壩人現場分享造林故事

“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護林員,一輩子我們只幹了一件事:植樹造林。五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小樹都成了大樹,當年的茫茫荒原已經變成了今天的百萬林海。”今年76歲的塞罕壩先進事蹟報告團成員、林場第一代創業者代表陳彥嫻語畢,現場即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作為塞罕壩林場第一代創業者代表,陳彥嫻既是書寫塞罕壩“一棵松,百萬畝”神話的拓荒者,更是發揚塞罕壩“三代共傳承,荒漠變林海”精神的見證人。在報告會上,陳彥嫻以《選擇塞罕壩,我無怨無悔》為題,回憶了自己當年初至林場的生活點滴。

此後,林場第二代創業者代表、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第三代創業者代表、林場副廠長於士濤,林場宣傳工作者程李美3位報告團成員依次登臺,講述了塞罕壩造林阻沙的創業史、奮鬥史和血淚史。

荒漠變林海,三代塞罕壩人走進北大傳遞敢於拼搏、樂於奮鬥的精神

報告會現場。北京大學供圖

做踐行塞罕壩精神的北大人

55年,112萬畝林海,三代塞罕壩人把荒漠變成了綠洲。四位報告團成員講述的塞罕壩人護林、造林的故事及塞罕壩人敢於拼搏、樂於奮鬥的精神,讓在場的學生深受感動。

報告會後,李亞宣說,“幾代塞罕壩人伏冰臥雪、艱苦奮鬥,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蹟。塞罕壩人種下的不僅僅是一棵棵樹木,更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作為北大人,更應該要深刻踐行塞罕壩精神,爭做新時代有為青年。”外國語學院2020級碩士生鄧緯琳表示,“塞罕壩人聽從黨的召喚,默默付出、無怨無悔,用創新做筆,用大地做紙,真正書寫了一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奮鬥傳奇。作為一名北大學子,我將以這種馳而不息、奮勇向前的塞罕壩精神作指引,在今後不斷精進學業、踐以育己,做到知行合一,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此外,記者瞭解到,報告會前,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陳寶劍會見塞罕壩先進事蹟報告團成員一行,進行座談,並頒發北京大學青年成長成才指導教師聘書,為塞罕壩林場“北京大學思想政治實踐課教育基地”授牌。

據瞭解,北京大學2020年研究生新生骨幹“1000+”領航培養計劃由共青團北京大學委員會主辦,在研究生新生中選拔1000餘名骨幹,透過專題講座、主題參訪、志願服務、就業沙龍、專項調研等活動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入學伊始貫穿研究生教育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研究生新生骨幹的示範效應和先鋒作用,在多層次、遞進式、浸入式的日常培養中,打造政治強、專業精的“雙帶頭人”研究生千人骨幹隊伍。

新京報見習記者 楊菲菲 校對 李世輝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01 字。

轉載請註明: 荒漠變林海,三代塞罕壩人走進北大傳遞敢於拼搏、樂於奮鬥的精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