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學校足球文化成為華江小學的一張名片
孩子睡得香了、視力好了、感冒少了,連成績也穩步提升!用一招解決多個教育難題,在位於郊區的嘉定區華江小學,一顆小小的足球,給師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獲得感”。
在這所開辦10年的郊區學校,每週一節足球課,每年一季足球節,班班有球隊,人人會踢球。
足球訓練風雨無阻,每天都要進行,可孩子們幾乎沒一個不叫苦。根據學校的調研資料,四年級5班是學校足球苗子最集中的班級,也是整體視力水平最好的班級,學習成績也最好。
這個新學期,隨著“雙減”落地,老師們欣喜地發現,支援孩子踢球的家長越來越多:比起學知識,從運動中汲取的精神養料,更有助於孩子養成自信、陽光的性格。
比賽或輸或贏,都是一堂生動的德育課
下午3點半,在華江小學新翻修的綠茵場上,四年級5班學生羊樂萱、謝宸旭正和小夥伴們一起進行足球訓練。不論寒冬還是酷暑,足球小將們都穿著球服,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享受這項集體運動帶來的快樂。
在這所學校,有兩張照片走紅於家長和學生之間。
其中一張定格的是校U9男足隊長戴松承,男孩的頭上纏著繃帶,面部腫得幾乎睜不開眼睛,教練和老師都勸他下場休息,而他卻堅持踢完比賽;
另一張照片上,來自四(5)班的校U9女足隊長羊樂萱在訓練中弄傷了腿,無法參加比賽的她拄著柺杖,來到球場邊,為隊友加油、吶喊……
足球運動,不僅讓孩子充分“動”起來,野蠻其體魄,也是一堂生動的德育課。在球場上,或輸或贏,都有意義。“贏了,能幫助孩子們建立自信心;輸了,則會在孩子間激發出巨大的凝聚力。”每當看到學生們因為比賽失利而抱頭大哭、互相安慰,學校黨總支書記朱曉露也會動容,給學生們以鼓勵。
隨著校園足球的發展,不少老師還發現,更多男生變了——自信心大大提振,在校園的各類舞臺上綻放光芒。
朱曉露坦言,相比同齡女生,男生成熟得比較晚,尤其在小學學段,在各類評優活動中,通常是女生的參與度更高。而上了足球課後,男生得到了更多關注,也更加自信心,參與校園各種活動的踴躍度大大提升,表現得到廣泛認可。
人人會踢球班班有球隊,足球節“熱力”傳導整個社群
足球運動的“熱力”,也很快從這所小學“蔓延”到周邊社群。不少居民說,但凡聽到孩子們熱火朝天地歡呼聲,就知道學校的足球節開始了,讓整個片區都充滿朝氣、活力。
鮮為人知的是,正是憑藉一顆足球,華江小學實現了“逆襲”——從一所不起眼的新學校,成為如今被社群居民口中的“寶藏學校”。
2011年9月,華江小學開始招生。起初,老百姓對這所家門口的學校並不看好。辦學如何破冰?在挨家挨戶走訪、瞭解家長需求後,學校決定把足球作為辦學特色之一。
2014年起,江華小學成為嘉定區足球專案布點學校。每週開展一節足球課程,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了解足球知識,掌握足球運動技能。每年的4月至6月,學校會舉行持續一個季度的足球節,以年級為單位,每天舉行班際比賽。每逢足球節開始,校園便熱鬧非凡:學生們為班隊設計海報,組成啦啦隊加油鼓勁,家長也紛紛到場為孩子助威,足球的激情充滿整個校園……
如今,“人人會踢球,班班有球隊”已經成為了華江小學的一張名片。藉助足球特色所輻射出的育人能量,學校本地生源逐漸迴流,家長對學校的認可度大幅提升。
“雙減”後,多樣課後服務贏得家長口碑
時間回撥10年。朱曉露記得,建校之初,學校設立足球課和足球節、推動組建校隊,並非一帆風順。相當一部分阻力,來自家長。比如,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踢球會影響學習;還有家長問,“萬一孩子在比賽中受傷怎麼辦,踢球對升學有利嗎”……各種疑慮,排山倒海似地襲來。
但這些並沒有動搖學校堅持走校園足球發展之路的決心。
朱曉露耐心地給家長們打電話,一遍遍地做思想工作。原本不懂足球的她,通宵達旦地觀看大量足球比賽、學習比賽規則。孩子們的比賽、活動,她更是場場不落,一方面為孩子們助威,另一方面也密切關注運動帶給孩子的變化。漸漸地,很多家長被她的執著和真誠打動,同意孩子加入足球隊。
好成績是慢慢取得的,而成績的背後,則是整個團隊的不斷付出。在學校,班主任、任課老師關心隊員的學習,及時補缺查漏;外教和英語老師則給隊員們補習英語口語、足球專業術語;後勤阿姨每天為隊員送上可口的點心,幫著擦汗、洗衣服……
跟蹤資料的出臺,更是轉變了家長對校園足球的認識。朱曉露說,學校每學期都會跟蹤學生的身高、體重、視力等資料,事實證明,參與足球運動的孩子,相關資料都很不錯。
今年,隨著“雙減”政策落地,原本對校園足球持觀望態度的家長們,也都站到了“大力支援”的陣營。如今,華江小學的足球課程,已經“踢”入了課後服務的內容:每天下午4:30-5:30,是足球社團的活動時間。原本安排在中午的班際比賽,如今也放在課後服務時間進行。
以足球為試點,學校綠茵場外,少兒瑜伽、旱地冰壺、籃球、街舞等體育專案也紛紛在課後服務時間開展,讓更多孩子們動起來、“嗨”起來,更陽光。
作者:張鵬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