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療室的病床上,一位年輕的心理疾病患者仰面閤眼,在一段曼妙的音樂聲中,伴隨著心理醫生柳偉的催眠術語,緩緩入眠。
32歲的柳偉是從美國哈佛大學留學回來的海歸,現擔任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心理干預科主任。翻閱他的簡歷,這位年輕的海歸,是不折不扣的“學霸”。
柳偉高考後進入國內知名大學學習,然後去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讀教育心理學研究生,美國哈佛大學犯罪心理學博士畢業。他陸續拿下亞洲科技論文獎、中國科技貢獻獎、中國傑出貢獻獎,在挑戰自我的路上從未止步。
過往皆為序章。最讓柳偉引以為豪的,是他自主研發的人格重塑技術,這項人格重塑技術讓越來越多的抑鬱症、人格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患者走出陰霾,迎來新生。
與普通心理治療方式不同,他的人格重塑療法脫離了藥物的支援,重在引導患者透過與陌生人接觸和情境設計,使其有全新的人生體驗,置換人格狀態,實現最後的人格重塑。
西北多樣的極端天氣,也被柳偉巧妙地運用到心理治療中。每年三九天,他帶著患者出現在祁連山極寒腹地,三伏天活動在騰格裡沙漠。“極端環境會壓制人的本能,激發意志力,最終幫助實現人格重塑。”他說,目前他對50位心理疾病患者使用了這種療法,治癒率達到98%。
柳偉說,美國人格融合治療方法雖然先進,但7個療程治療總費用需要1400萬美金,價格高昂,他研發的人格重塑療法可以獲得相同療效,而且治療日程壓縮為3個療程,總費用不到2萬元人民幣。
在柳偉看來,不少國際先進的治療理念與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相符合,遺憾的是我們缺少提煉和總結。如日本的森田療法核心思想是“順其自然”,這就源自於中國傳統人文哲學。“希望我們今後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更好地提煉出來,透過科學論證,為廣大民眾服務。”柳偉說。
早在美國求學期間,柳偉就深刻地意識到,比起國外心理學的發展,我國這方面還是有差距,需要更多人投身於研究創新中。
2015年,就在柳偉結束哈佛大學學業前,他聽到這樣一番“勸誡”:“中國西北心理衛生體系還很不完善,人們普遍對心理健康缺少認知,很多人連精神科和神經科都無法區別,這種狀況短期內是難以改變的。”
這番“勸誡”,猶如一根生長的刺,深深紮在了柳偉的心裡。“假設如此,我願意做個開荒者。”柳偉說,正是這番“勸誡”,最終推動他下定決心回國,來到西北開始推動心理學研究與發展。
回國後他發現,伴隨社會飛速發展,人們面對面溝通越來越少,年輕人社交活動被侷限在遊戲平臺,在這種環境下,許多青少年出現人格缺陷,25歲以下人群自殺率逐年增高。
於是,柳偉一邊探索便捷的療法,一邊走進甘肅省各中小學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青少年對心理學的認知度,呼籲他們遇到問題後及時尋求幫助。留守老人和兒童、社群服刑人員、殘疾人群體,都成為他的重點援助物件。
柳偉的患者都喜歡稱呼他為“師父”。“快樂是可以傳染的。實際上,我的患者內心也渴望成為心理醫生,去幫助更多的人修復心靈的創傷。”他說。(新華社記者 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