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遼這個國家是我國在南宋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政權,單看西遼的稱號就能知道,西遼是遼朝的延續,其建立者耶律大石原本為遼國宗室大臣,在遼金之戰中他主張暫避金兵鋒芒,退居漠北,但是天祚帝沒有接受耶律大石的建議,堅持與金兵硬鋼。
可敦城是遼國控制漠北的一個軍事據點,因為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即便到了亡國之時,遼廷仍然沒有調回可敦城的軍隊。
耶律大石在抵達可敦城後收攏軍隊萬人,牛馬十多萬匹,立即有了與金朝對抗的資本。與此同時他又立刻召集周圍韃靼部落會盟,號召漠北逐步繼續效忠遼朝。
在漠北暫時站穩腳跟之後,耶律大石派人前往西夏和南宋,商討共同抗金之時,而他們人也曾率軍騷擾金國北部邊境。
然而當時金國正處於上升期,金兵戰鬥力極強,西夏很快人情了形式,迅速臣服於金國,而南宋也一直被金國壓著打,只有招架之功,卻無還手之力。
經過一段時間觀察之後,耶律大石感到復國無望,而且其所在的可敦城也不是很安全,如果金國解決了南方的問題,很有可能北上攻打漠北地區,於是耶律大石便向西進入新疆地區發展。
耶律大石在進軍新疆之後,相繼擊敗了高昌回鶻、喀喇汗王朝、塞爾柱王朝,於公元1132年重建遼國,史稱西遼。
西遼建國之後,耶律大石曾出兵東進,試圖攻打金國。但由於道路遙遠,補給不暢,西遼軍只得半路返回,沒有取得什麼戰果。
而在得知西遼的軍事行動後,金國也決定向西攻打西遼。公元1135年,金熙宗派兵遠征西遼。但金軍的行動同樣不順利,沿途多次遭到西遼的伏擊,最後大敗而還。
金軍遠征失敗的結果讓金朝放棄了消滅西遼的想法,而西遼也無力攻打金國,此後西遼開始向西擴張,到耶律大石去世時,西遼的版圖基本墊底,此時的西遼已成為中亞的一個大國。
簡單的講,西遼是由契丹貴族所建立的一箇中國地方政權,並且由於契丹人漢化程度很深,因此西遼在建國初期仍然攜帶有大量的漢文化特徵,例如使用皇帝尊號,使用年號,將漢語列為官方語言等等,此外西遼的統治階級中也有不少漢人。
西遼前後共存在了88年,經歷了耶律大石、蕭塔不煙、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魯五位君主(三帝兩後)。直到1211年,出逃西遼的蒙古乃蠻部太陽汗之子屈出律攛掇了西遼帝位,耶律氏對西域的統治正式結束。
實事求是的講,西遼對於中亞的影響比較大,但是今天我們的課本上很少介紹西遼,因此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國家的存在。
其實古人對於西遼的歷史也不是很重視,當時南宋、西夏、金國與西遼都有聯絡,但金國和南宋與西遼的聯絡並不緊密。
西夏與西遼的聯絡雖然比較多,但西夏被蒙古所滅後,其史書多被燒燬,痛失了許多研究西遼的第一手資料。
此後元代修史時對西遼的介紹就不多,而明代因為沒有直接統治新疆,對西遼也沒有做過多研究。清朝雖然重新拿下新疆,但時過境遷,西遼的許多歷史都以湮滅。
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上,曾經對西遼有過介紹,但後來取消了。至於其中原因,大概是由於西遼對中原的影響較小,因此被刪除了。
其實不只是西遼,為了減輕學生負擔,中學歷史課本更加傾向於對近代史的學習,對古代史的篇幅持續壓縮,中學生對於古代歷史的瞭解都非常淺薄。
而對於兩宋時期的歷史,中學歷史課本只是主要介紹了北宋和南宋,雖然很多人認為兩宋面積太小,算不上大一統王朝,但是從明清到現在都是奉兩宋為正統。
明朝就不用說了,作為一個漢人王朝,兩宋必須是正統。而清代雖然爭論過此時,但到了乾隆時期,乾隆再度敲定南宋為正統,乾隆皇帝對此事定論道:
至此兩宋正統之爭就算是結束了。
平心而論,就算沒有官方定案,後世在研究這段歷史時也是更加偏向於兩宋。而對於金國、遼國、西夏的歷史都是一筆帶過。遼金西夏尚且如此,至於西遼、大理國、吐蕃的介紹就更少了。
不過我覺得還是應該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加上對西遼的介紹,畢竟這是一箇中國地方政權,應該讓我們的孩子瞭解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