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準”是指中國封建王朝透過“貴賣賤買”以求穩定物價的措施,這個詞最先出現在《管子》之中。“平準法”是漢武帝時期,在全國推行的一種平抑物價的經濟措施。之後,漢武帝時期的桑弘羊發展了《管子》的平準思想,提出了“平準法”,得到了中央的採納,且在全國開始推行。
為了使“平準法”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有效的推行,漢武帝專門設立了相對應的“平準”機構,主管市場物價的“平準”。當市場上某些商品的物價與市場均價相差較大時,“平準”機構及時出手,對此類商品進行干預。如果哪種商品價格上漲時,“平準”就以低價拋售,市場價格回落;如果哪種商品價格下跌時,“平準”就將其收購。
到這裡,我們基本上能聯想到,今天我們的市場監督管理局與漢代的“平準”功能類似。而且,這種機構起到的就是一個平抑物價,市場監管的功能。雖然,在當時“平準”這個機構還基本上停留在平抑物價的功能,相比我們今天的市場監督管理局,功能非常單一和侷限,但是,“平準”機構的出現,卻已經能看出統治階級對市場有了干預意識和相應的措施。
那麼,“平準法”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產生的呢?它出現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首先,無論什麼政策的出臺,都有一定的背景,都跟當時的經濟和政治形勢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知道,漢武帝時期,為了更好地實行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對鑄幣的控制,“專令上林三官鑄”,自此之後,原各地政府的鑄幣權全部收歸國有。
在國家掌握了貨幣的主動權之後,雖然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中央集權,也從另一個方面滋長了不正之風,而且,每個月國家造幣廠,基本上都會定期給政府機構一些銀兩或者福利。說白一點,就是自己造錢,自己再大把的花錢。但是,這些現金或者福利,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應用。
官員們基本上都將真金白銀換成了各種物資,於是,就出現了瘋狂的“買、買、買”等現象。此外,在這樣的大肆購買下,京城的日常物資價格不斷上漲,百姓連連叫苦,使得他們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嚴重影響。所以,這個時候,“平準”機構便順勢出現了。
其次,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有一些唯利是圖的商人,為了謀取利益,採取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低劣手段,導致民怨四起,非常需要國家出面遏制這樣的情況。漢武帝時期,就出現了很多商人,他們為謀取利益,故意哄抬物價,導致百姓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準法”與“均輸”這種經濟措施一同出現。據《鹽鐵論·本議》記載,“往者郡國諸侯,各以其物貢輸,往來煩雜,物多苦惡,或不償其費;故郡國置輸官以相給運,而便遠方之貢,故曰均輸。”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為了方便中央對諸侯國進貢的貨物進行運輸、儲存和交易,國家特意設立了“均輸”。
那麼,“平準法”的設立,對漢武帝時期的經濟及政治影響,到底有多大?為何說“強漢”少不了它?
我們都知道,漢朝建立初期,漢文帝和漢景帝都倡導“無為而治”的國家政策,百姓休養生息,國泰民安,國家昌盛。正如《史記·平準書》所說:“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
國庫有花不完的錢,國家糧倉有吃不完的糧食,馬匹、馬車數量可觀,這樣的太平盛世,為漢朝的千秋萬代積累了鉅額財富。
後來,至漢武帝時期,為了開疆闢土,漢武帝大興干戈,討伐匈奴和漠北等少數民族。在他執政期間,匈奴之患得到了有效解決,但是,因為年年戰火,百姓流離失所,導致國庫和百姓生活都捉襟見肘。為了緩解國內嚴峻的經濟形勢,漢武帝採取了一系列的手段。
比如:收回民間鑄錢權、鹽鐵官營、榷酒酤、均輸法等等。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經濟政策的支援,漢武帝的政權地位才得以繼續穩固,百姓生活才得到了很大改善,才能完成他征戰四方的雄圖大志。其中,“平準法”就是這些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政策法制。據《史記·平準書》記載,“於是天子北至朔方,東到太山,巡海上,並北邊以歸。所過賞賜,用帛百餘萬匹,錢金以鉅萬計,皆取足大農。”
從這一系列的記載可以看出,“平準法”的實施,為漢朝帶來了數以萬計的金銀財寶和金絲布匹,取得了巨大財富的同時,朝廷還透過這一機構和措施,也有了掌握了當時全國各地的商品市場趨勢。
此外,此時的朝廷不僅控制了市場局勢,還緩解了當時百姓和商賈之間的矛盾,對穩固統治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沒。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機構,才使得漢武帝后期國力強盛,且得到了四海八荒的臣服。可以說,“強漢”有這樣的局勢,絕對少不了“平準法”。
在此後的100年 ,王莽實行的所謂“市平”,基本上是沿著這個方向發展出來的。唐代劉晏也曾運用平準思想以“制萬物低昂,常操天下贏資”。北宋王安石推行的市易法,事實上是平準的變形。但是,隨著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元明以後大規模的官營平準機構未再出現。
參考資料:
【《漢書·武帝紀第六》、《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第十二》、《資治通鑑·漢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