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俄羅斯與北高加索關係簡史

由 淡圖強 釋出於 經典

18世紀,酷愛對外擴張的沙皇俄國,把觸角伸向高加索地區。高加索地區位於裡海和黑海之間,地勢複雜,既有高山深谷間,也有廣闊草原,河流湖泊眾多。

除了地勢複雜,當地民族關係也一團亂麻。大體而言,外高加索(南高加索)主要包括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奧塞梯等民族,北高加索卡巴爾達、車臣、印古什人、巴茨人、達吉斯坦人以及韃靼人等。這些民族人口雖然不多,但是算得上是國際新聞裡的常客。

高加索地區俄羅斯實際控制線

其中厲害的當數車臣人。車臣是當地土著的後裔,早在上古時期就居住在這裡,後來被東邊遷徙過來的阿蘭人趕到山區裡,阿蘭人歷史上很彪悍,多次出現在中國史書中,中國史書叫他們為奄蔡。阿蘭人就是今天奧塞梯人祖先。

車臣人曾被切爾克斯人統治,在18世紀時獲獨立。一般認為車臣的語言屬於高加索語言。不過由於車臣人自己不記錄歷史,所以古代外界對於車臣所知不多。

沙俄入侵高加索地區之後,車臣人才為世人所知。車臣名字來自其居住地區最大的村莊名。車臣人自己不叫自己車臣,而是叫“納赫喬人”。印古什人與車臣人同宗,語言互通。高加索也是較早被伊斯蘭教滲透的地方,所以高加索地區除了亞美尼亞喬治亞之外,幾乎都是信仰伊斯蘭教。18世紀末期,車臣與印古什成為穆斯林民族,屬於遜尼派。

韃靼人、達吉斯坦人、亞塞拜然人也信仰伊斯蘭教。那時候韃靼人還生活在克里米亞半島,擁有一個依附於奧斯曼土耳其的汗國——克里米亞汗國。

沙俄的南下,與當地各族人發生了激烈衝突。其中與車臣的衝突最為激烈。

俄國在車臣建立統治之後,當地有個首領叫做曼蘇爾·馬舍瑪,他號召穆斯林們對俄國進行聖戰。他有效地組織了游擊隊伍,堅持抗戰達6年之久。

印古什人

沙俄滲透到高加索地區,依靠哥薩克人步步為營。一方面要對控制這裡的奧斯曼土耳其進行作戰,另一方面還要征服當地桀驁不馴的土著們。

高加索地區本來屬於奧斯曼帝國的邊疆地區,隨著俄國蠶食程序,邊界線逐漸南移。俄土在高加索地區不斷髮生衝突,而當地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車臣人、切爾克斯人、韃靼人、達吉斯坦人、亞塞拜然人則是支援奧斯曼或波斯;基督教國家亞美尼亞和喬治亞則是支援俄國。可見因為宗教原因,當地民族涇渭分明,而當地伊斯蘭民族素有反對俄羅斯的傳統。

18世紀末,俄國吞併了克里米亞韃靼汗國,19世紀初,俄國又打敗土耳其控制了整個高加索地區。切爾克斯人在抵抗俄國佔領無果之後大部分遷徙到奧斯曼帝國境內,車臣人成為新的抗俄主力。 

俄土戰爭

當地土著並不安分,車臣的穆裡德運動逐漸興起,“穆裡德”意為信徒或追隨者,是當地伊斯蘭教的一個派別。1830年他們打著“聖戰”旗號,得到周邊很多車臣人及各族人的相應,聲勢浩大。俄國化了3年時間才把這次反抗鎮壓下去。

反抗此起彼伏,不久,一名叫夏米爾的教長帶領反抗者捲土重來。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先是親自採用利誘方式,不奏效之後,開始派兵討伐。俄軍在多次戰鬥中損失慘重。1843年,夏米爾甚至擴張到達吉斯坦。俄軍節節敗退。

沙皇派遣沃龍佐夫親王率領第五軍團去平叛,步步為營,開闢了大量軍事道路,剝奪車臣人的草場,砍倒森林裡的大樹,夏米爾採取靈活的游擊戰術與俄軍的重兵周旋,在游擊戰中,俄軍損失慘重。夏米爾勢力越來越大。土耳其也不時派人與他聯絡,依舊對高加索當地保持巨大影響。直到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俄國軍事行動才取得進展,在1859年攻破並佔領了夏米爾的據點韋堅,夏米爾後來被俘。這次戰爭持續了30年之久,讓俄國心有餘悸,長期在當地派駐重兵。與印古什人的零星衝突也一直持續到20世紀。

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白軍佔領車臣。車臣人與布林什維克合作驅逐了白軍。紅軍來了之後,也有零星衝突。蘇維埃政權鞏固之後,在當地建立了幾個自治共和國:車臣-印古什共和國、達吉斯坦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這裡才進入比較穩定時期。

車臣、印古什、達吉斯坦三個共和國

禍不單行,二戰在納粹德國進攻蘇聯期間,一些車臣人、印古什人、卡爾梅克人,還有韃靼人認為復國的機會來了,於是飢不擇食同德國人合作,至少110000人加入德國人的治安組織如自衛營,或提供經濟上的幫助,把德國入侵者當作“解放者”來歡迎,這些人和蘇聯游擊隊衝突不斷。

當然也有不少當地人在二戰期間加入蘇聯紅軍和法西斯德國作戰,或加入游擊隊抵抗納粹佔領軍。 

斯大林對於車臣人、韃靼人等支援納粹德國的事情耿耿於懷,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懲罰。1943年蘇聯在高加索地區打敗德國之後,次年2月23日,所有的車臣人和印古什人都被強制遷離了他們的故鄉,遣送到中亞地區去;5月18日,在蘇軍收復克里米亞後僅一個月,全體韃靼人也被如法遷徙。一年之後,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和韃靼自治共和國被撤銷,前者併入斯塔夫羅波爾地區,後者改為克里米亞州。

車臣女兵

在遷徙過程中,車臣人、印古什人、韃靼人、卡爾梅克人、生活在梅斯赫特的土耳其人、生活在伏爾加的日爾曼人,不管男女老少,包括老弱病殘統統被送上貨運車廂,經過幾周的跋涉送到哈薩克草原。他們甚至根本來不及收拾行李,包括那些參加蘇聯軍隊抗擊德國的人,有的還曾獲得過蘇聯英雄的稱號。

旅途中情況非常悲慘,病死、渴死、窒息而死者不計其數;到了目的地,生活條件也極其惡劣。很多人水土不服,無法適應新環境,瘧疾疫情流行,又有大批人死亡。而且當地居民也對他們非常不友好。積怨進一步加深。

直到1957年,車臣人和印古什人被允許回到原地,恢復了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韃靼人則在10年才返回故地。

車臣武裝力量

蘇聯解體之後,南高加索三國和中亞五國獲得獨立,車臣人認為自己也有獨立的權力。後來在杜達耶夫帶領下片面宣佈獨立,由此釀成了兩次車臣危機。俄羅斯擔心引起多米諾效應,拒絕同意他們獨立,花了很大的力氣才平息了車臣叛亂。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