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 | 超八成大學生表示存在“社恐”,有多少是多餘的自我較勁
□蔣璟璟
以“社交恐懼”為關鍵詞在微博檢索,相關話題達上百個之多,話題總閱讀量突破億次,參與話題討論的人數估算達數十萬。近日,中國青年報面向全國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0.22%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存在輕微“社恐”;6.90%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比較嚴重的“社恐”;0.64%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嚴重的“社恐”,被醫學上確診為社交恐懼症。
同一“社恐”,各自解釋。換而言之,就是“各有各的社恐”。所謂“社恐”,實在是個太過好用的概念。於是乎,不管有的沒的,那些似是而非的,個人化的行為模式、交際習慣,統統被歸入“社恐”之列。這儼然成了一個萬能模型,大家各取所需、各自套用。
“社恐”這一統攝性的詞彙,其集合仍在不斷擴充。何人不社恐的“盛況”,愈演愈烈……迴避眼神交流,不善言辭交談,總是靜靜地坐在一旁,所有這一切,如今都可被歸入“社恐”範疇。而在此之前,我們對此原本有著更多多元的表達,比如說“內向”“孤僻”,或者更中性的評價:“獨來獨往”“特立獨行”。“社恐”一詞的橫空出世乃至大行其道,大大消弭了以往的種種可能性、多樣性與包容性。
當人人都在談論社恐,甚至超過八成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社恐”,其預設的前提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社恐”是一種“問題”,甚至是需要反思、需要矯正的?試問,真的如此嗎?在“社交恐懼症”和“社交牛逼症”都被大肆否定的今天,真的有那種恰如其分的“社交技能”嗎,真的有那麼多恰到好處的“社交達人”嗎?分寸感,是很玄的東西。絕大多數人,是很難拿捏到位的。
“社交恐懼”尤其是輕微的“社交恐懼”,或許從來就不是問題。食堂打飯不敢和阿姨說自己想多要一點辣椒;同學聚會選擇坐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發言前需要做心理建設,如果預判會冷場就一句話都不說;路上遇到認識的人,總是想辦法眼神迴避——這些細枝末節,只是我們中的某些人與這個世界舒適的相處方式。這既然不是過錯,我們當然不必和自己較勁,不必對自己失望,更不必強迫自己變成另一種模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