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5年,北方的契丹大遼國被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所滅。隨後金軍南下進攻北宋,1127年金軍俘虜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父子。康王趙構僥倖逃脫,跑到南方建立了南宋。
實際上,宋朝南遷差一點就提前一百多年出現了,而當時扮演金朝南下角色的,正是被金朝滅掉的遼朝。1004年發生著名的宋遼澶淵之盟,而雙方在簽約“約為兄弟”之前,是真刀真槍打過一場的。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滅北漢後進攻契丹控制的幽州,結果兩次遭到慘敗(前有高梁河之戰,後有岐溝關之戰)。“有來無往非禮也”,軍事上強大的遼朝當然要報復北宋。遼統和二十二年(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九月,實際控制遼朝的皇太后蕭綽(大名鼎鼎的蕭燕燕),留耶律隆祐守國都,自己帶著兒子遼聖宗耶律隆緒,率大軍南下攻宋。此次攻宋,首謀是遼朝的統軍使蕭達凜(或稱蕭達蘭,蕭達杞,蕭達攬,蕭達覽),此人上通天文,下通人事,能文能武,是遼朝戰略家級別的厲害人物。
從地理上講,宋攻遼屬“逆戰”,遼攻宋屬“順戰”。公元936年,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滅後唐末帝李從珂,勾結遼朝,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遼朝,換來遼軍南下滅後唐。後唐與遼朝的邊界,約以今山西與內蒙古邊界——燕山山脈為界,防禦形勢非常好。但幽雲入遼後,作為天然防禦線的燕山山脈為遼控制,遼軍與中原王朝的邊界,就以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劃界,契丹騎兵南下非常方便。
公元959年,千古一帝級別的周世宗柴榮北伐幽州,可惜得病只好退兵,後來後周被戰略能力一般的趙匡胤篡奪。趙匡胤之弟趙光義兩次北伐,都是在平原地帶作戰,形勢非常被動。而站在遼朝的角度,他們控制了燕山山脈,契丹本部的安全得到了保證。同時,遼朝控制戰略重鎮幽州,又可以以幽州為南下基地攻宋。所以宋攻遼是“逆戰”,遼攻宋是“順戰”。
遼軍大舉南下的訊息,北宋朝廷震動,上下慌亂成一團。只有寇準安坐如山,即使是軍報一日五至。宋真宗趙恆沒有什麼膽略,早被遼人嚇破了膽。他問計於寇準,寇準就一個辦法:皇帝北上去澶州,準備與契丹一戰,方可免禍。
澶州,就是現在河南省北部的濮陽市。澶州地處古黃河的北岸,是河北入河南,河南入山東的重鎮,自古就為兵家必爭之地。後周太祖郭威就是北上討伐契丹時,在澶州為將士所迫,建立了後周。澶州距離東京汴梁不過一百五十公里,兩地之間也無險可守。寇準清楚一旦遼軍攻破澶州,開封就守不住了。而遼軍氣勢正盛,只有皇帝北征,才能穩住人心。
宋真宗不想北征,他更傾向於大臣王欽若與陳堯叟的意見——南逃。只不過是王欽若是江寧人(今江蘇南京),主張遷都江寧;陳堯叟是成都人,主張遷都成都。寇準氣得大罵這兩個怕死鬼,才扭轉了朝堂上讓人窒息的投降氛圍。
宋真宗喜歡胡鬧(比如搞臭了封禪泰山,之後帝王都不屑與其為伍),但他並非是個昏君。宋真宗知道自己一旦南逃,北方將淪喪於敵手,南方也未必保得住。宋真宗聽從了寇準的建議,御駕親征開封的北大門澶州。
此時的遼朝早已突破宋遼邊界,但宋人對遼軍的阻擊極為頑強。遼軍雖猛,一路南下攻州破縣,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等到遼軍殺到澶州城下時,宋真宗已在城中用各種辦法激勵了士氣。
此時的形勢已發生了對宋有利的變化,宋人有皇帝親征,士氣大震,又守住澶州,東京無憂。而遼軍是孤軍深入宋境數百公里,糧草和各種資源的供給比較困難。這個困難就要求遼軍必須速戰速決,所以這場戰爭發展到此時,優勢已在北宋這邊。
宋軍也考慮到這一層,大將李繼隆等人派勁弩手埋伏在要道,等遼朝大將蕭達凜外出檢視地形時,亂箭將其射成傷,回營後就死了。蕭達凜是遼朝國寶級的名將,他的死,給本就士氣低落的遼軍的精神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遼軍這次南下,與近六十年前那次南下(遼太宗耶律德光於946年南下滅後晉)形勢是完全不同的。後晉後主石重貴行事昏亂,人心離散,而且後晉只統治中原地區,戰爭持久能力是不如遼朝的。但宋朝此時已經統一南方,戰爭資源非常豐富,有持久作戰的能力。再者,宋朝此時上下一心,朝政在整體上還沒有大面積的腐爛。其三,周世宗將地方軍精銳改編為無敵於天下的禁軍,到北宋時地方軍已不具備割據的能力,這一點也無法為遼所利用。
此種情況下,蕭太后母子現在最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脫身,不要被宋朝包了餃子。寇準的意思是想趁機滅掉契丹,至少也要讓契丹母子向宋稱臣,以除中原百年之患。但宋真宗能來澶州,已是他能所承受的極限了,再讓他與遼軍長久作戰,他哪裡有這個毅力?
所以,宋真宗更傾向於與遼朝言和,花點錢打發走人。宋真宗能承受的心理價位是每年給遼人三百萬,沒想到遼人竟能接受每年三十萬,宋真宗笑得合不攏嘴。
宋遼簽訂了“澶淵之盟”,遼朝不再南侵,宋朝也斷絕了收復幽燕的念頭。此後一百多年,遼與宋之間保持著脆弱的和平。雖然形勢依然對宋不利,但至少可保中原無憂,避擴音前一百多年就向南逃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