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之初興,天下莫強焉。”——《金史·本紀·卷十八》
公元十三世紀,隨著宋金對抗局勢慢慢地走向平穩,由遼東女真人建立的強悍完顏金國也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如同人類歷史發展規律一樣開始放下兇悍、血腥的武力,轉而投向更為舒適、安逸的統治生活。
然而,公元1211年來自蒙古世仇騎兵的南下肆虐卻讓金國內部很多有識之士再次認識到了這個世界殘酷的本質。不得已,完顏金國的君臣們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的同時也開始再次思考求生之路。
金宣宗完顏珣的選擇是“貞佑南遷、封建九公和擅開邊釁”
公元1214年,野狐嶺之戰潰敗後,哪怕金軍好不容易在京師保衛戰中勉強將蒙軍的強烈攻勢打退,金宣宗隨後便為蒙軍送上豐厚的家底求和。蒙軍稍退,就火急火燎地南遷開封,以避蒙古鐵騎的鋒芒,將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域拱手相讓。
與此同時,思前想後的金廷明白對於河北、山東等受戰爭破壞嚴重的地域反正再也不能進行實際意義上的直接統治,便乾脆做順手“人情”,選出九個勢力最大的地方武裝頭目,加封為“公爵”,將其作為抵禦蒙古南下的前線。隨後又懷著傲慢的心理,調兵遣將、南下劫掠,希望能夠從“孱弱”的南宋身上獲得與蒙古作戰的補償,結果卻是陷入曠日持久的拉鋸之中。
相對賢明的金哀宗完顏守緒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深知金國困難局面的金哀宗不再寄希望於從周邊國家獲取戰爭資糧,而是趁著蒙古西征、成吉思汗身死的蒙古動盪之際,轉而以“唇亡齒寒”之理與西夏、南宋達成和解,為與蒙古的全面戰爭贏得高貴的邊境穩定。
其次,不同於過去守成之君,意圖力挽天侵的金哀宗對內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發展農業生產以提供資糧、選拔抗蒙名將來抵禦入侵。完顏陳和尚、完顏合達、武仙等堅決的抵抗派得以從前帝的打壓下正式走上前臺。
而金哀宗軍事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組建忠孝軍,重拾女真騎射傳統”
在金蒙戰爭的晚期戰場上,無論是金哀宗下定決心痛改前帝節節敗退的荒謬局勢也好,還是蒙古來無影、去無蹤的鐵騎威脅也罷,都迫使金國君臣在即使失去北方牧馬之地後仍然要組建一支強悍的騎兵部隊來抵禦蒙古的攻勢。
初建的忠孝軍仍然效仿金初女真重騎“裝備重甲,作戰堅忍,長於弓矢”的特點,在廣泛地吸納女真、乃蠻、吐谷渾、回紇、契丹以及漢人中驍勇善戰、具有對蒙作戰經驗的精銳之人的同時,以傾國之力的保障供給、維護秋毫無犯的作戰紀律。
《金史·完顏陳和尚傳》中記載:“陳和尚御之有方,坐作進退皆中程式,所過州邑常料所給外秋毫無犯,街曲間不復喧雜,每戰則先登陷陣,疾若風雨,諸軍倚以為重。”
作為金軍陷陣先鋒、疾若風雨的騎兵代表,忠孝軍的典型戰役之一就是大昌原之戰。
成吉思汗死前,蒙古軍已先後打敗了畏兀爾、西遼和西夏,對金形成戰略包圍,並不斷髮動南侵金朝的戰爭,而地處西北部的慶陽、寧州更是大金國的重要屬地,蒙金雙方爭戰甚為激烈。
公元1228年,蒙軍再次大肆南下時,便直接入涇州(今甘肅涇川北),斷慶陽(今甘肅慶陽)糧道,8000先鋒先行進攻戰略重地大昌原(今甘肅寧縣東南)。
聽聞戰況的金哀宗連忙調兵遣將支援前線,而完顏陳和尚則作為支援軍的先鋒率先行帶領400忠孝軍重騎趕赴寧州。
此時,還沒有料到金軍行軍速度之快的蒙古軍隊正一如既往的以少量軍隊圍困城池,大部分散周遭鄉里盡情地肆虐、殺戮。生長於弓馬嫻熟的武將之家,自小尚武功、勇力超人的完顏陳和尚敏銳地抓住蒙軍放鬆警惕的實際,憑藉著麾下對蒙古作戰偵查的瞭解,直撲蒙古指揮部!
完顏陳和尚身先士卒,勇往直前,部下將士也毫無畏懼,奮勇殺敵,初戰便擊潰了蒙軍先鋒的指揮部。還不等剩餘蒙軍反應過來,忠孝軍毅然憑藉著頑強的意志身披重甲向匆忙聚集的蒙軍發動連續性衝鋒,將其擊潰,創造了400騎打敗了8000蒙古兵的戰爭奇蹟!
蒙軍沒有想到,而金軍同樣沒有想到。但就是這麼一次金蒙二十年戰爭以來前所無有的大勝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將蒙古南下的企圖再一次挫敗,為金國取得了這場蒙金區域性戰爭的勝利。
完顏陳和尚也因此“一戰名動天下”,以功升定遠將軍、平涼府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