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輿論一直存在著“以名識校”的問題,在大家的認知裡,“大學”比“學院”級別更高、師資更好,當然錄取分數也更高。
一所高校,從“學院”更名到“大學”,關係著學校的招生錄取、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教育經費等諸多方面,對於提升高校知名度、發展水平、引進師資、獲取優質生源、爭取更多政策支援和資金投入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實力的持續增強,近年來,越來越多高校將更名提上學校規劃發展日程,近期也有多所高校釋放出“更名訊號”,衝刺更名為“大學”。
從學院到大學 高校更名常見的幾種型別由學院更名為大學,這種更名方式最受高校重視,高校升級後,將對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師資引進、招生錄取等方面有積極影響,所以,高校對於升級為“大學”很是“熱衷”。
更名一般的型別分為三種:
一是升級換校名字尾,學校改學院、學院改大學。例如杭州計量專科學校—>中國計量學院—>中國計量大學。
二是更換地域名,從市到省,從省到華東、華中、華南,能用省不用市,最好能用“國”字頭。例如,青島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
三是更換專業名,擺脫某些傳統行業形象,換成時下流行的校名。如將“鐵道”改“交通”、“水產”改“海洋”、“地質”改“工程”、“鋼鐵”改“科技”等等。
衝刺更名為“大學”在全國2738所高校中,多數高校都曾至少一次改過名字,改了兩次及以上的高校也不在少數。“雙一流”高校亦是如此,在42所“雙一流”高校中,沒改過名的高校僅有三所,分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鄭州大學、中南大學。【詳情:雙一流高校裡的“改名狂魔”是誰?】
高校更名背後,除了自身的發展訴求,還離不開所在地政府的支援與推動。畢竟,高校的繁榮發展對於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都有積極的影響,地方政府多數支援高校的更名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明確目標更名的高校,至少有60餘所,多數高校將更名計劃列入“十四五”規劃中。
“大學”與“學院”在我國,“學院”與“大學”的設定有著嚴格規定,學院升格大學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對學校的師資力量、辦學條件、科研實力等均有較高要求,在達到要求後,還需要透過層層申請、審批,最終還需要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很多辦學歷史悠久的“學院”歷經十數年還未實現升級“大學”的願望。
根據2006年9月教育部發布的《普通本科學校設定暫行規定》,在辦學規模、學科專業、師資隊伍、基礎設施、辦學經費等方面,檔案對“大學”和“學院”制定了不同的標準作出區分。當學院達到一定標準後,可申請升格為大學。
教育部:嚴格審批“學院”更名“大學”為規範高校更名,引導高校注重內涵發展,教育部也曾多次發文。
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定工作的意見》。檔案明確規定,堅決糾正部分高等學校貪大求全,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綜合性、多科性發展的傾向,嚴格依據標準審批“學院”更名“大學”,切實引導存量高等學校把精力和資源用於特色學科專業建設與內涵發展上來。同時明確,對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援在有條件的地區設立學科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2020年8月份,為進一步規範高等學校命名工作,教育部出臺了《高等學校命名暫行辦法》,對於高校名稱中使用地域欄位、學科或行業欄位、英文譯名等提出了明確規範。其中明確了“不得冠以代表及世界的慣用字樣和大區及大區變體字樣”、“不得冠以學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農林、師範院校在合併、調整時,原則上繼續保留農林、師範名稱”等多項細則,對高校“更名熱”進行降溫,引導高校更名更加合理化、規範化。
不可否認的是,“學院”升級為“大學”後,確實在很多考生和家長心目中高了一個等級,一些成功更名的高校在短短几年內取得長足的發展,甚至逆襲成為重點院校。
從“大學”更名要求及教育部相關政策檔案來看,2020年以來教育部公示更名的高校多集中於獨立學院轉設和職業大學建設,在“學院”更名為“大學”方面放緩步伐、嚴格審批,引導不同型別高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平。各高校更名最新進展情況將持續關注,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