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海外服裝鞋類企業惡意抵制新疆棉之後,國產品牌成了國人的希望。
據資料顯示,2021年3月26日,也就是今天,安踏體育大漲10%,而阿迪耐克卻跌去5%,市值蒸發755億。
即使安踏近十年來,透過大量的併購和整頓,已經是國內的體育運動企業穩穩的前三,但安踏長期被國際大牌耐克阿迪打壓,股價也表現平平。
據天眼查資料顯示,從二月開始,安踏已經跌去了24%,但在這次“棉花事件”中,安踏率先啟動退出BCI(瑞士良好發展協會),十分硬氣
而在此次事件之後,安踏或許能迎來機遇,更進一步,也說不定。
那麼
能夠率先出線的究竟是李寧還是安踏?
安踏的機遇能否抹去晉江出身的印記?
且看本文分解!
坎坷:安踏的進擊
如果時間回到三十年前,來自晉江的安踏還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鞋廠,但三十年過去,安踏已經成長為鞋類領域的一哥。
在這次“棉花事件”中,安踏率先發布宣告,旗下的斐樂中國退出BCI,並且還力邀其他中國企業攜起手來,共同抗議。
或許安踏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有這一天走在舞臺的中央,而這還要從安踏的創始人丁世忠和他的600雙鞋開始說起。
1985年,晉江爆發假藥案,此後的晉江開始轉向製鞋,在之後的幾年中,晉江湧現出了近3000家鞋廠。
1987年,17歲的丁世忠覺得晉江競爭太過激烈,於是揹著自己的600雙鞋準備北上,在北京的一家批發商城裡,做著鞋子批發的活兒。
精湛的製鞋工藝,讓丁世忠積攢了一定的口碑,此後的四年中,丁世忠賺了20萬。
有了一點資金之後的丁世忠不甘於只做代工廠,他認為不論是國內高階鞋還是海外品牌,都極其注重品牌,至於製作環節他們基本上找人代工,於是在1991年,丁世忠註冊了“安踏”商標,表示要“安安心心、踏踏實實”的發展。
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代工廠因接不到訂單,資金斷裂,接連破產。
不得不說丁世忠很有遠見,靠著對品牌門店的提前佈局,在這次危機中活了下來。
此後的安踏,逐漸從一個地方品牌邁向全國性品牌,開始追趕中國體育品牌第一人-李寧。
此時的李寧有著奧運冠軍的光環加持,又拿下了多項大型賽事的贊助,逐漸成為國貨之光,一時風光無兩。
於是安踏效仿李寧,賭了一把,在1999年簽了孔令輝,更是在當年花了300萬做營銷,要知道,當年的安踏利潤才400萬。
這一次安踏賭對了,2000年,孔令輝奪得奧運會男子乒乓球賽冠軍,安踏因此大賣。
此後的安踏一路走高,從一眾體育運動企業中脫穎而出,與李寧並稱雙子星,安踏和李寧的路線基本上保持一致,主打運動風,不停的開店,擴大規模。
但在2016年前後,安踏和李寧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瓶頸,於是兩方開始探索新的發展模式,繼續競爭。
李寧向左,安踏往右
安踏和李寧走了兩條不同的路,如果說在十年前,李寧和安踏還是同價位企業,但如今的安踏的價格,還是那個安踏,但李寧已經快買不起了。
據資料顯示,李寧在近五年內的平均價格上漲了57%,而且超過800元單價的產品的比例也在逐漸提高。
李寧在最近五年中,依舊採用營銷為主的打法,進行“國潮”概念的挖掘,一款限定款的李寧球鞋,需要靠手速和運氣來搶購,如果轉手在得物、鹹魚賣掉,那就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李寧的成長也成功“孵化”了一群“鞋販黃牛”,靠著李寧粉絲的狂熱追捧,黃牛們倒是賺的盆滿缽滿,上一個這麼做的選手還是耐克。
而安踏則選擇了另外一種模式,如今的消費者對安踏的印象可能與十年前一般無二,安踏知道,如果繼續選擇專注於自身品牌打造,勢必會陷入和李寧等品牌的拉扯之中,這有很大的庫存風險。
於是安踏從2016年開始,不斷的透過併購或者合資拿下國外知名品牌,2016年安踏和迪桑特建立合資公司,2017年與可隆建立合資公司,更是在當年收購了SPRANDI和KINGKOW。
安踏在2018年還花了重金拿下AWER SPORTS,而這家公司旗下包括始祖鳥、薩洛蒙、威爾遜等知名品牌。
安踏的信心來自於斐樂的成功。
早在2009年,安踏還在為如何提升自己的品牌高度發愁,但轉念一想,何不重造一個“高階品牌”,於是安踏花了6.5億港元從百麗手裡拿下斐樂大中華區的商標權和運營權。
拿下斐樂的安踏,開始為斐樂重新設計和梳理運營,成功的將斐樂打造成了一箇中高階品牌,即使斐樂在另外兩個市場義大利、韓國也僅僅是“美特斯邦威”的程度。
經過收購細分品牌之後,安踏還有意識的降低和子品牌的關聯度,讓其獨立運營。2019年上半年,安踏營收148億,僅斐樂中國營收65億,安踏自己的門店營收資料還不及斐樂。
你很難說安踏只是一家體育用品企業了,他也不再是那個有著“晉江印記”的鞋廠了,此時的安踏,不僅僅集中在中低端,而是逐漸從專業進步到時尚,從低端到高階全覆蓋的品牌矩陣。
從這一點來看,安踏比李寧要穩的多,從二者的股價上也可以體現出來,據天眼查資料顯示,安踏市值常年在2000億港元之上,而李寧卻在1500億港元附近。
安踏的一哥位置很穩。
後記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李寧還是安踏,依舊不敵耐克阿迪這種巨無霸企業,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李寧和安踏都是個是追趕者,但實際上,不論是在用料,還是在服務上,國產企業一點也不輸國際大牌。
選用優質的新疆棉都能被抵制,新疆工人被汙名,不分青紅皂白詆譭中國的企業,這樣的外企留在中國幹什麼?
而這次棉花事件,也正好揭開了這些企業的醜惡面目,我們在原則上問題上的堅持,也有助於推動更多國產企業的突破,也寄此希望有更多的安踏和李寧能站立起來。
而在國產體育用品行業,當下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安踏一馬當先,李寧隨後,緊接著特步、361度實力也不俗,只是曾經的黑馬貴人鳥、美特斯邦威,已然掉了隊。
國產品牌的逐漸起勢,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在未來獨當一面的可能。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安踏、李寧官網,天眼查
圖片來源:網路
龍潭資本論:邁過三座大山,李寧下一步往哪走?
21世紀商業評論:安踏年收入破355億元,FILA貢獻了174億元
子彈財經:貴人鳥與安踏,“買”出來的反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