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條令人心痛的提問:
“大學錄取通知書被父母撕了,我該怎麼辦?”
據題主的描述,這又是一對重男輕女,覺得姐姐就理所應當放棄自己的人生,給弟弟的人生保駕護航的父母。
提問一出,底下就有許許多多的網友,一邊幫忙出謀劃策、一邊給予女孩安慰和信心。
隔天的中午,女孩在這個提問下向給予建議的網友表達了謝意,並告知了大家事情的發展:
女孩說,自己難過了一晚上後,第一件事就是帶著基本的證件離開家。
按照網友們給的建議,她聯絡了學校的招生辦,並得知即使沒有錄取通知書,也能順利地辦理入學。
她準備去參軍服役兩年,期間生活開銷以及住宿費全免,退伍後將會收到一筆錢,足以讓自己完成學業。
“現在,我的目標是養活自己和鍛鍊身體,熬過這我人生中最艱難的兩個月,我就可以迎來新生。”
這樣的結局,不免讓人感覺些許欣慰。
2
這樣的故事,我們經常看到。
電視劇《青春鬥》裡的丁蘭,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想憑著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她一直很刻苦地讀書,終於收到了慕尼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當她欣喜地告訴母親時,母親卻因想讓她留在家鄉工作,早點結婚生孩子,而燒掉了丁蘭的護照和錄取通知書,還剪壞了她的身份證和所有銀行卡。
《成都商報》在幾年前也有一個報道:
一個成都女孩,收到了本科錄取通知書,但卻被父親堵住了自己的上學路。
父親算了一筆賬:讀4年書花8萬元,如果打工至少掙8萬元,撿垃圾都比讀書強。
還有一位母親,為了不讓女兒在外地找工作,竟然把她的大學畢業證藏了起來。
而且這個女孩讀的還是一所211高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去年,已經30歲的女孩再次參加高考,因為她想要考上外交專業,以後成為出色的外交官。
可是過去9年她本來就有機會追逐夢想的,卻因為沒有畢業證書,只能在老家找工作。
如果前面的故事,可以用“不夠愛”的緣故來概括的話,那麼底下這則報道里的母親,算是“過於愛”了。
母親僅僅因為一句“捨不得”,就能擅自主張把要高考的孩子的身份證藏起來,對孩子的未來不管不顧。
父母不顧孩子的感受,過多地干涉孩子的生活,沒有留出應有的界限。
他們有的覺得“我是你爸媽,你就該做我讓你做的”;有的自以為是愛,卻給孩子留下了無法挽回的創傷。
雖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每個人都是父母的孩子,但每個人也都是獨立的個體。
即便是父母,也沒有權利去剝奪孩子的人生選擇權。
3
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過:
“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你目標的物件和工具,那麼,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麼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
電視劇《少年派》裡,母親王勝男就什麼事都要替孩子選擇,簡直360度無死角“盯梢”:
孩子有沒有定時上廁所、孩子去廁所了老不出來在幹啥、孩子成績為啥一直不好、冷了有沒有穿秋褲,哪怕孩子在車裡的坐姿也要干涉……
不僅如此,女兒高中住校,要求每天打電話彙報;女兒文理科分班,強硬要求喜歡更文科的女兒去讀理科。
《我家那小子》裡71歲的朱媽媽,每天凌晨4點就要起床為兒子熬梨湯;兒子拍戲,她就揹著一口鍋,跟隨劇組隨時隨地為兒子做飯。
除了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多年來她還干涉兒子的工作、社交,甚至情感生活。
這樣密不透風的愛,讓朱雨辰喘不過氣,他曾表示,媽媽給的這種愛,壓力太大了。
年近40歲的他,因為媽媽的干涉,至今孑然一身,演藝事業也是不溫不火。
父母不肯讓孩子選擇人生,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其背後是把孩子當做“傀儡”。
正如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裡所說的:
“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4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叫做,“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
“完美”這個詞太具誘惑性了,這道題讓人看來,答案基本就是肯定的。
但令人意外的是,現場100位觀眾僅有兩成選擇了願意。
辯手們討論起了什麼是“完美的人生”。
其中黃執中的回答最令我印象深刻:
他認為完美的人生是自由的,他說:
在人生的時時刻刻,永遠都儘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選擇。時時能選擇,路路有迴轉。
人生本就是個不斷做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誰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誰就擁有了飽滿的幸福。
“大部分人可以決定自己要有多幸福。”
無論是落後腐朽的思想,對一個孩子的人生進行擅自剝奪的父母;
還是過於自私的“以愛為名”,把孩子的一生束縛在自己臂彎之下的父母,都是自私且無知的。
那位被父母無情撕了錄取通知書後,第一時間為自己爭取的女孩,很高興能夠看到她那麼勇敢。
女孩最終捍衛住了自己人生的選擇權。
雖然這條路會並不太好走,但我知道,此時此刻的她一定是幸福的,且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