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羿:生命,因語文而綻放

《說文解字》言“新,取木也”,木有取去復萌之力,故新有層出不已之義。“新”如木筏之再生,遇阻而不屈、不放、不棄,仍有著剛毅、堅韌、挺拔、向上、重生之力。

我的生命亦如此,這短暫的一生因語文而結緣,因語文而綻放,更因語文而獲以新生。

固定佈局

工具條上設定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定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羅羿:生命,因語文而綻放
羅羿:生命,因語文而綻放
撰文丨羅羿

樂山師範附屬實驗小學

01

起:發軔於一句褒獎

和那些成功學子“兒時立青雲之志,終得償所願”的故事劇情有所不同,我選擇教師這個行當,僅僅是那個年代作為一名師範生自然而然的選擇。

1992 年,臨近師範畢業時,我去一所鎮小實習。經過一段時間的跟班學習後,我迎來了教學生涯中的第一堂公開課——執教當時五年級教材中的《跳水》一課。

現如今,當再次提取這些記憶,很大一部分都已斑駁。課後,我找到當時聽課的指導老師請教——原話大多已記不清——只記得對方的一句“作為一個實習生,能有這樣的課堂表現力,相當於我們學校三年教齡老師的水平”。

如此清晰可感的“量化”對比評價,讓我驚喜不已,信心倍增。這一句“恰逢其時”的褒獎,讓我一下子堅定了對語文教師這個職業的追求與熱愛。夢想的嫩芽,破土而出!

02

承:沉溺於技法的嘗試

語文究竟是什麼?

怎樣的語文課堂才是獨具魅力、精彩紛呈的?

羅羿:生命,因語文而綻放
羅羿:生命,因語文而綻放
1994 年夏天,我來到了當時樂山市內唯一的一所私立學校任教。我想知道,語文究竟是什麼?怎樣的語文課堂才是獨具魅力、精彩紛呈的?幸運的是,在這裡我得到了許多老前輩的扶持與幫助,悄然影響著我的教育人生。

入職不久,學校安排剛從樂山市市中區教研室退休的特級教師陳述芬老師來校指導我的課。那天早上,暴雨如注,交通擁堵,陳老師趕到學校時上課的鈴聲剛落。誰也沒想到,這位當時已年過半百的“老特級”,竟站在教室外的走廊裡聽完了整節課。下課後,我和其他老師詢問她為何不推門進來,陳老師卻回答說:“老師遲到本就不對,已經開課了還推門進教室勢必會打擾到學生的學習狀態。”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什麼是將學生放在心中,什麼是言傳身教的人格魅力。

除了陳老師,另一位特級教師李蘭英老師也讓我印象深刻。她執教的《詹天佑》一課,在讀題後就讓學生自由提問。學生提出了10 多個問題,李老師便帶領學生一起選擇、歸納,引導孩子們自讀課文,基於文章進行交流探討,解決問題,尋找答案。在那個“滿堂灌”是普遍教學樣態的年代,我看到了另一種充滿活力的課堂組織形式,讓我趨之若鶩。若干年後,我才慢慢懂得,那靈動自然的課堂背後,是教師對學生主體的尊重,是生本理念的踐行。

1997 年9 月,我有幸調入樂山師範附屬小學,時任校長隆曉鍾也是一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他雖有繁多的管理工作要忙,但仍堅守在教學第一線——經常上公開課、示範課。受他的感染,我不斷地嘗試各種教學設想,廣泛閱讀各類專業書籍,參加各類專業培訓,頻頻學習和模仿各位語文名師,爭取更多上公開課的機會。

一次教研活動中,我一如既往地上了一堂示範課。課後評課環節,一位老師的話讓我振聾發聵:“羅老師課上得很好,很有名師的範兒,卻沒有名師那麼舉重若輕、閒庭信步。”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位老師的話一下指出了我的問題所在。正如大師齊白石那句“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我舉目四望,學習各位名師大家,唯獨忘了我自己是誰。

我不斷地去靠近模仿某位名師,力圖將自己的課堂還原成他上課的樣子,又將我的想法和我的學生置於何地?帶著這樣的思考,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的語文課堂。

03

轉:教育當以慈悲為懷

羅羿:生命,因語文而綻放
羅羿:生命,因語文而綻放
2009 年2 月,我的教學困惑尚未開解,組織上又安排我去樂山市特殊教育學校擔任校長職務。

一想到在這個學校將無法開展“正常”的教學活動,只能以管理為主,當時的我心中是有些許不情願的。誰知,帶著猶疑與可惜在這所學校工作兩年半的經歷,卻成了我教育生涯中最可貴的一筆財富,讓我在特殊的環境裡明白了教育的“術”與“道”。

遠離傳統的課堂,抽身而出的我進入了一段“冷眼旁觀”的沉潛期。

上班的第二天,我進入“培智班”聽課。所謂“培智”,就是給有智力障礙的孩子上課。十多人組成的一個班,年齡大則十四五歲,小則八九歲。人數少,卻需要兩個老師配合上課:一人主教,一人副教。而教學內容也僅僅只是“爸爸”“媽媽”和“我”這三個再簡單不過的詞語。整堂課,主教老師一遍又一遍地教,不斷地重複;副教老師則除了提醒孩子不要隨意走動,還時不時地給個別學生擦拭口水。一節課聽下來,我心裡五味雜陳,我開始換位思考:如果我是這堂課的老師,我會怎樣教?對待每一節課,對待每一個孩子,老師能做的就是不緊不慢,不急不躁,一遍不行,再來一遍……只要學生有了一點點進步,老師都會及時表揚,眼神中充滿鼓勵和疼愛。

這段特殊的經歷讓我明白,慈悲不是憐憫,不是施捨,而是一種愛。唯有這種愛,老師才能洞見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唯有這種愛,教師才能和他們平視,與他們同行。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形式,而是教學本身對學生的關照。

04

合:與學生共同成長

我終於明白

語文課堂如此優美

2011 年8 月,根據組織安排,我重新回到樂山師範附屬小學工作。儘管學校的管理工作非常繁雜,但我依然堅持站在教學一線。我深知,脫離了語文課堂,我就不是我了。

因為經常開會、出差,我無法正常帶班上課,但我依然不願放棄。漸漸地,我變成了一個“ 流動崗哨”——哪個班語文老師請假,只要我有空,我就去哪個班“救急”。

雖然這讓我的教學內容很不確定,但我在心中給自己定下一條規矩:一定要讓學生有所得,讓自己有所突破。為了能做到隨機應變,走到哪個班都能上,我一遍又一遍地研讀教材,力求熟悉全套語文教材,做到心中有法,手中有招。“救急”之餘,我一有空閒時間就去“推門聽課”,一邊聽,一邊觀察和思考學生的反應,尤其是那些我上過的課文內容。

如此這般,站在學生的角度,結合課堂的反饋,我個人的主張和教學風格逐漸趨於成熟:教無定法而心中有法,運用之妙在乎一心。

2013 年,經過一番考量,我在校內上了一堂《七律·長征》的示範課。課堂上,我以此詩中的“反差”為抓手,以聲音為載體,不斷引領學生朗讀,理解和把握“反差”背後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突破固有的框架束縛,我感受到自我超越後的脫胎換骨。

那一刻,我終於明白:語文課堂如此優美。語文之美,美在靈動的秀麗,它在一派婉約的詩詞中嶄露笑臉,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語文之美,美在氣勢的雄壯,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語文之美,更美在它既見證了歷史,又昇華了歷史,“俱往矣,千古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在不斷的思考中,我逐步提煉出了自己散文式教學風格——“形散神聚,虛往實歸”,意為教無定法而心中應有法,讓學生在未知中獲得滿滿的收穫。

我認為:做語文教師最大的快樂在於透過課堂上教師的引領,讓學生透過字裡行間去感受中華文化的語言美,受到良好的薰陶,習得相應的技能,使孩子們能說會道,會聽能寫。這,是語文教師神聖的責任與使命。

羅羿:生命,因語文而綻放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回望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我感慨萬千:匆匆過去那些年,讓我充實而快樂;回憶當年那些事,我坦然而驕傲;想想身邊那些人,我充滿了感恩與祝福。

一路走來,雖步履艱辛,卻無比踏實。生活,因語文而精彩;生命,因語文而綻放。前方,鮮花盛開,芳香迷人;遠方,風景無限,催人奮進。

來源 | 《四川教育》(理論)

圖片 | 樂山師範附屬小學

編輯 | 陳敬

責編 | 黃月

稽核 | 白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03 字。

轉載請註明: 羅羿:生命,因語文而綻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