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大家二戰歐洲戰場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很多人都會提到四個字:兩線作戰。指的就是希特勒在沒有完全解決英國前,就選擇掉頭回師攻擊蘇聯,結果主力陷於東線蘇德戰場無法自拔,幾年後美英盟軍的諾曼底登陸又導致其後院起火,讓納粹德國陷入到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困難與窘境,最終讓戰爭潛力並不算強大的德國走向了滅亡。
長期以來,兩線作戰一直被人們認定為二戰納粹德國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人看來,似乎要是能避開兩線作戰,納粹德國也許還是能有所作為的,但在筆者看來,想讓德國避開兩線作戰,這也是非常不現實的,因為從當時的形勢來看,這是當時註定避免不了的,德國東有蘇聯,西有英法強國,蘇聯和英法雖有隔閡,但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還是明白的,英法等雖對德表示綏靖,另一方的蘇聯對德表示友好,但清醒的人彼此都明白,這種“和平”早晚會被打破,德國終會露出他的真面目,若想保住自己,就必須要保證敵人的另一方還有一個針對敵人的“敵人”,儘管在意識形態等各方面要素上自己和那個“敵人”並沒有站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想讓德國在毫無阻攔和干擾的情況下就順利幹掉某一方向上的“敵人”,無論英法還是蘇聯,誰也做不到,德國註定要走向失敗。
敦刻爾克大撤退
把時間推回到公元1940—1941年,此時的歐洲戰場上,西歐大陸上的波蘭、比利時、法國等強國已經相繼滅亡,英國也已被德國從西歐大陸逼進了英吉利孤島,德國在西線的壓力似乎越來越小,可就在這時,德國意外地選擇了調頭回攻蘇聯,戰略上的突然性的確達到,也著實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並使得蘇聯初期節節敗退並損失慘重,但也為後來的兩線作戰埋下了伏筆。此舉在後來一直飽受人們的非議,很多人認為此舉是敗筆,在沒有拿下英國前就貿然進攻蘇聯,最終被對手兩頭攻擊,這是德國戰爭失敗的一步重要“臭棋”。但就當時的形勢而言,這一步還是正確的。此時在西線,德國雖然橫掃歐洲大陸,但跟拿破崙一樣,在並不算寬廣的英吉利海峽面前,納粹德國止步了,而且難以邁出新的一步,海軍實力的弱小、不列顛空戰的失敗、海獅計劃的流產,這些都註定納粹德國難以染指“大英帝國”,而此時的東方蘇聯正在逐漸的恢復元氣,對德國的警惕性也是越來越高,這也使得德國高層面臨著一個重要的抉擇:是繼續在西線拖下去,還是反攻東線的蘇聯?德國最後選擇了後者,很多人認為這是錯的,認為德國應該竭盡全力拿下英國,再攻蘇聯,可實際而言,這真的是難以實現,缺乏海空軍的支援,德國不可能在英國頭上有所作為,與其拖在西線戰場消耗時間讓蘇聯做足準備,倒不如直接選擇掉頭攻擊尚未準備完畢的蘇聯。
為何說德國回攻蘇聯還是正確的,去掉蘇聯準備尚未充分的一面,因為當時就局勢而言,德國雖然還處於兩線有敵人的困境,但是在西線,德國的對手已經掀不起太大風浪了,此時的歐洲大陸已在德國的鐵蹄之下,最後雖然止步於英吉利海峽未能至英國於死地,但英國同樣也被逼到了孤島上孤掌難鳴,雖然英國在海空軍方面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英國本身的戰爭潛力還是有限的,自保尚可,也可以會在西線做一定的牽制作用,但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單憑英國本身還是很難在西線掀起大浪的(那時的美國可還是一副看客的姿態,二戰初期英國獨自面對德國進攻,同樣抗戰初期中國獨自面對日本進攻數年,沒有得到外援),英國單憑自己可來不了一場“諾曼底登陸”。
所以此時的西線戰場,英國或許會對德國的整體戰略佈置做一定的干擾。但想做到完全的改變德軍在歐洲的形勢。難度太大,說白了,在德國沒有反攻蘇聯之前,德國與英國,都沒有互相進攻的牙齒,難有攻擊對方的能力,西線戰場上雙方實際上都陷入到了僵局,而此時東線的蘇德之間又開始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放棄攻擊英國轉攻蘇聯,這個決策還是比較現實的,在蘇德戰爭的初期英國也確實在西線無可奈何,當然,最後美國被擠進戰爭並完全加入到了西線戰場那是後話了。
因此,德國冒著兩線作戰的風險轉而進攻蘇聯,從當時的歐洲形勢而言還是正確的,當然,這個“正確的”戰略決策也要基於兩個重要前提,其一,西線的英國在蘇德戰爭期間得不到強有力的援助,單憑自身難有作為;其二,迅速的解決東線對蘇戰事。這樣才能完成德國在歐洲的戰略目的。
但糟糕的是,幸運女神可沒有再眷戀之前一直幸運的德國,兩個前提都未能實現,也許是初期的戰爭進展過於順利,讓德國過分自信的認為能短時間解決蘇聯,結果走了拿破崙的老路,非但未能如願,反倒陷於了戰爭的泥沼中難以自拔,更要命的是,在東線戰事最激烈的時候,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貿然舉動讓美國完全加入到了反法西斯的陣營中,美國從物資援助直接派兵參戰,並開始對德國本土進行戰略轟炸。西線困守的英國最終得到了強有力的援助,而東線的蘇軍也得到了英美援助,並且抵擋住了德軍的攻勢,開始慢慢爬起來。到了戰爭中後期東西線都能向納粹德國伸出進攻的拳頭,德國本土和佔領地的工廠同時受到盟軍戰略轟炸,人們都知道,德國的滅亡已經不遠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