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位大臣分別是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暐 、袁恕。政變的起因不是一天造成的,弘道元年高宗駕崩,中宗李顯繼位,但是李顯沒能迅速進入到自己的新角色裡面,以為當了皇帝就是老子天下第一,於是屁股還沒做熱乎就被武則天踢下了皇帝的寶座。聖歷二年也就是16年之後,李顯再次被召喚進京當太子。過了6年後,在神龍元年,以五位大臣為首的勢力發動了著名的神龍政變,武則天退位,李顯登基。
起初他們五個人作為擁立新皇的“最大功臣”享受到了功臣應該享受的待遇。因為他們在終結武則天的統治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在中宗李顯復辟後分別被封王。但是令人詫異的是,李顯沒有像漢朝劉氏誅殺呂氏那樣果斷,並沒有消滅掉武氏家族的勢力,反而還有點偏向他們。甚至後來聯合武氏對付五位大臣,不到半年他們就被趕出了權利中心,一個個被流放外地,全部被迫害致死。
在五位大臣死後,權力再次倒向了外戚,但是我們仔細分析李顯的騷操作,其實是有很多深層次的含義,這一切都和李顯曾經的遭遇和性格分不開。
神龍政變後,五位大臣雖然得到了高官厚祿,但是在風光的背後也存在著很大的隱患。首先五位大臣和李顯之間是有一些不信任的,這與李顯早期的遭遇有關。李顯早期一直被武則天監視,對和他來往的人趕盡殺絕,更談不上和哪個有勢力的大臣交往密切了。長此以往對李顯的內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誰也不可信了。
這五個人雖然支援李顯上臺,但是這五個人根本談不上是他的心腹。這五個人中只有崔玄暐和李顯有一點交集,當李顯還在宮中的時候,崔玄暐曾經當過太子右庶子一職。其餘的人在政治生涯最風光的時候李顯都不在朝中,所以沒什麼交集也是必然的。李顯怎可能輕易信任一個不怎麼了解的人呢?更何況是逼宮這麼大的事。
在神龍政變的過程中我們就可見一斑,這五個人去東宮迎接李顯的時候,李顯非常猶豫。本來之前跟他打過招呼,但是李顯似乎不想與武則天走向對立面。在眾人的連勸帶攆之下不得已出頭,但是也僅僅站在張柬之的身後觀察著武則天的一舉一動。雖然李顯本身也不是什麼成大事的人,性格也是比較懦弱,缺少王氣。但是,李顯不得不考慮的是如果萬一失敗了怎麼辦?這五個人到底靠不靠譜也是導致他猶豫不決的原因。
在政變成功之後,這五個人在李顯的心中也並沒有好到哪裡去。因為透過這次政變,五位大臣建立起了很龐大的勢力。你試想一下這和外戚勢力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嗎?雖然帝王沒有親情,但是好歹武氏和李氏是有層關係吧,而這五個人和李顯非親非故的,怎麼才能確定自己的命令這五個人一定會執行呢?
李顯逐漸又體會到了一陣陣孤獨的寒意,加之身邊的皇后和武氏一族的人天天挑唆,這五個人還能有好事嗎?再有李顯不瞭解五個人,這五個人就瞭解李顯了嗎?答案肯定是不。因為他們對李顯的印象還停留在以前武則天的時期。他們一心以為李顯能夠復仇,並且再現李唐統治時期的輝煌,但是李顯早就變了。
他們最大的矛盾就發生在如何處理武氏這一家人的問題上,殺掉外戚,恢復李唐是這五個人一直所堅持的目標。所以,在殺掉武氏的問題上表現得異常堅決。但是李顯由於對他們的不信任,導致拒絕了他們的建議。五位大臣見來硬的不行,轉而請求限制武氏一族的權利,但是李顯對五位大臣的表現只能是越來越懷疑,懷疑他們動機不純。在他看來,他們的做法更像是要搞小團體,鞏固他們的勢力來排除那些反對他們的任何勢力。
第二個矛盾就是在對待皇后韋氏這個問題上。皇后在李顯最孤單和無助的時候給予了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這讓他對韋氏異常的感恩。正是由於身邊有這樣一個女人才讓他度過了令他煎熬的幾年。所以李顯一復辟就急於提升韋氏的地位,甚至還讓韋氏過問政事。但是五位大臣對此事異常擔心,怕處理不好關係又會出現武則天的事件,畢竟神龍政變的畫面樣在他們腦中閃過。這五個人認為,後宮干政的朝代早晚完蛋,這就與處處維護皇后的李顯發生了矛盾。
另一個問題就是李顯處於長期壓抑的狀態下,一旦重新得到了權利就會報復性的享樂。登上皇位之後的李顯天天在宮中花天酒地,過分追求物質的享受和身體的愉悅,身體也是出現了問題。古代的皇帝都有一種毛病,那就是想著長生不老。李顯也不例外,手底下養了一批方士天天給他煉丹,幹一些邪門歪道的下三濫事,長此以往愈演愈烈。
以上那些矛盾最終導致了五個人的下場很慘,當然李顯後來也沒好哪裡去,這終究是一個動亂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