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名黃埔生參加秋收起義,為何建國後只出了兩名上將

大家都知道,秋收起義是1927年我黨發動的三大起義之一,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重要意義,黨史專家餘伯流曾評價秋收起義三個一:“打出了一面黨旗;二是闖出了一條新路;三是走出了一個偉人。”

當時,我黨預定參與秋收起義的主要有三股力量,一湘贛各縣農軍,二是安源路礦工人糾察隊、礦警隊和其他工人武裝,三是我黨領導的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

因此,起義部隊統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總指揮盧德銘,師長餘灑度、副師長餘賁民、參謀長鍾文璋,下轄3個團:第一團由警衛團和平江工農義勇隊以及鄂南崇陽、通城的農民武裝組成,團長鍾文璋(兼);第二團由安源路礦工人糾察隊、礦警隊和安福、蓮花、萍鄉、醴陵、衡山等地的工農武裝組成,團長王新亞;第三團以瀏陽農軍加上警衛團和平江工農義勇隊各一部分組成,團長蘇先駿。

上述參加起義的各路人馬共計4000餘人。

23名黃埔生參加秋收起義,為何建國後只出了兩名上將

和其他起義一樣,黃埔畢業生中的我黨黨員在起義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事後統計,參加秋收起義的黃埔生共有23人。他們分別是:盧德銘、張子清、鍾文璋、餘灑度、蘇先俊、陳浩、伍中豪、徐彥剛、陳毅安、張宗遜、譚希林、陳龍鶴(朝鮮人)、範樹德、遊雪程、劉型、王良、陳伯鈞、呂赤、徐恕、黃子吉、陳樹華、黃瓚、曾士峨。

其中,陳浩、張子清畢業於黃埔一期(張子清是湘軍隨營學校合併)。

盧德銘、餘灑度、鍾文璋畢業於黃埔二期。

蘇先俊畢業於黃埔三期。

伍中豪、陳毅安、範樹德、呂赤、徐恕、黃子吉、陳樹華、黃瓚畢業於黃埔四期。

張宗遜、陳龍鶴畢業於黃埔五期。

譚希林畢業於黃埔六期。

徐彥剛、遊雪程、劉型、王良、陳伯鈞畢業於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曾士峨畢業於黃埔軍校長沙分校。

建國後,這23名黃埔生卻只有兩人成為我軍開國上將。

一個是張宗遜,秋收起義時是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三營六連連長。

另一個是陳伯鈞,正好是張宗遜連一排排長。

23名黃埔生參加秋收起義,為何建國後只出了兩名上將

為什麼其他21人沒能獲得軍銜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大家可能猜到了,革命戰爭過於殘酷,犧牲率非常高。

在秋收起義中,我軍三路圍攻長沙,遭受優勢湘軍圍攻,損失慘重,鍾文璋團被之前收編的邱國軒部襲擊,鍾文璋本人下落不明,營長黃瓚犧牲。在決定轉戰井岡山後,部隊在蘆溪遭到朱培德滇軍尾追圍攻,總指揮盧德銘為了掩護部隊壯烈犧牲。

最可惜的要數呂赤了,上井岡山後沒幾個月,好朋友陳上將向他顯擺新繳獲的手槍,不小心擦槍走火,呂赤倒在了血泊中。

1929年,紅四軍決定離開井岡山,轉戰贛閩,張子清因為負傷奉命留守,雖然躲過了國軍的搜剿,但終因營養不良、傷情惡化,不幸犧牲。

紅四軍下山後轉戰閩西,進攻漳平,在開啟進攻通道的戰鬥中犧牲了唯一一名朝鮮籍黃埔生——陳龍鶴

陳毅安和遊雪程在彭總的紅五軍上山後奉調紅五軍,1930年4月,彭總指揮部隊進攻江西重鎮瑞昌城,由於該城後面是大湖,且洪水猛漲,敵人憑險固守,加上敵之援軍又至,故戰鬥失利,縱隊司令員李燦和第二支隊支隊長程子華受傷,遊雪程不幸中彈犧牲。

23名黃埔生參加秋收起義,為何建國後只出了兩名上將

同年7月,彭總率部攻克長沙,隨後撤退,陳毅安奉命率領第一縱隊死守全軍撤退要道,正在陳毅安指揮重機槍開火時,不幸被敵人火力偷襲,倒在了血泊中。

在中央蘇區時期,犧牲的黃埔生最多:

毛委員最看重的軍事幹部王良和伍中豪,都是打了勝仗後被土匪(靖衛團偷襲),壯烈犧牲。

毛委員看重的另一位軍事幹部曾士峨,在第三次反圍剿時率十一師與國軍中戰鬥力頗強的十九路軍交戰,見部隊久攻不下,親自操起輕機槍帶頭衝鋒,不幸腹部中彈,抬下戰場後傷重犧牲。

犧牲時間最晚的是徐彥剛,在主力紅軍長征後奉命率領游擊隊堅守湘鄂贛邊,打了許多漂亮的伏擊戰和運動戰,可惜在一次突圍作戰中負傷,被送到老鄉家秘密養傷時被貪財的村民發現,壯烈犧牲。

第二個原因就是由於種種原因離開隊伍或叛變革命。

在決策秋收起義部隊前途時,蘇先俊、餘灑度因為不滿毛委員上井岡山打游擊的決定,離隊出走。

蘇先俊到長沙後被捕叛變,出賣了省委書記郭亮。彭總率紅三軍團攻克長沙後處決了他。

餘灑度輾轉來到上海,對革命悲觀失望,脫離了黨組織,沒兩年被國民黨特務逮捕,直接投靠了校長。被委任為六十一軍政訓處少將處長,後因走私毒品事情敗露,校長親自下令槍決。

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參謀處長陳樹華在戰鬥中身負重傷,毛委員派人將其送回老家新化養病,痊癒後聯絡不上組織,只得脫黨。後加入國民黨,任軍令部第四處少將處長、國防部史政局局長。1949年3月任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團秘書,到北平與中共和談。4月和談破裂後隨張治中在北平宣佈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歷中南軍政委員會水利部辦公室副主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民革中央監察委員等。

值得一提的是,陳樹華還是我軍首面軍旗的設計者之一。

毛委員率部上井岡山後,被寄予厚望的第一團團長、黃埔一期生陳浩卻被昔日的恩師——原軍校教導主任方鼎英收買,和徐恕、黃子吉密謀帶兵叛變。幸虧黨代表宛希先及時察覺,毛委員採取果斷措施,槍決了這三名叛徒。

範樹德是我軍後勤事業的開創者,主力紅軍長征後,留在江西任中央軍區供給部副部長、贛南軍區參謀長、湘粵贛游擊隊支隊參謀長,在湘南遭敵襲擊受傷後叛變,到國軍任職。建國後被捕入獄,到1975年3月才獲特赦。

第三個原因就是建國後評定軍銜時不符合授上將條件。

劉型在建國後轉業地方,先後擔任湖南省檢察院檢察長、北京地質學院首任院長,不在軍隊中任職,因此無法授銜。(有傳聞是因為長征時被張主席牽扯,導致高開低走)。

譚希林解放戰爭時期最高任32軍軍長,解放後任山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青島警備司令部司令員,相當於副兵團級。按規定,副兵團級上將、中將各半。

而要成為上將,要滿足三條歷史資歷:紅軍師級幹部、八路軍旅級幹部、解放軍兵團級幹部。譚希林在紅軍時期最高當過紅20軍代軍長,抗戰時期最高任新四軍第七師師長,相當於八路軍旅級。

但在解放戰爭時由於華野軍事幹部高人太多,譚希林最高只當過32軍軍長,因此不滿足兵團級幹部條件,因此1955年授中將軍銜是合適的。

當然,建國後華野也考慮譚希林參加革命的歷史,因此破格讓其從正軍級提拔為副兵團級,沒幾個月就奉調外交部,成為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1954年回國後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是訓練總監部6位副部長中唯一一名中將(其他5位副部長是蕭克、張宗遜、李達、郭天民、彭紹輝),參加秋收起義這段歷史資歷,也是考慮因素之一吧?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554 字。

轉載請註明: 23名黃埔生參加秋收起義,為何建國後只出了兩名上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