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尉遲恭居功自傲,李世民勃然大怒,一代名將黯然歸隱

由 郎文芬 釋出於 經典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過生日,心情很好,大擺筵席與眾臣同慶。大將尉遲恭可能是一開始就對宴席的座次不滿,仗著多喝了兩杯壯膽,跑到一個坐在自己上首位的大臣面前質問:

那意思:你有啥本事,敢坐我前面,你有我功勞大嗎?

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一看氣氛不對,就跑過來想當個和事佬,勸走尉遲恭,誰知道尉遲恭耍起了酒瘋,竟然“拳毆道宗,目幾眇”。尉遲將軍火了,拿出戰場殺敵的氣勢一拳打在李道宗的眼眶上,差點讓堂堂親王成了“獨眼龍”。

雖說李道宗是皇親國戚,但也一直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封王也是憑了真本事,並非浪得虛名,現在竟然無緣無故捱了胖揍,這個尉遲恭真是太囂張了!坐在旁邊的李世民氣壞了,於是“上不懌而罷”。這飯是吃不下去了,好好生日派對搞成這樣,唐太宗找誰說理去?


事後,李世民找尉遲恭個別談話,進行批評教育,發了一通讓尉遲恭後面十來年都膽戰心驚的感慨:“我一直覺得劉邦誅殺功臣太過殘酷,不願效法,可沒想到卻縱容了你,看你現在這飛揚跋扈,目無法紀的樣子,連我的面子都不給了。看來劉邦當初的做法是有道理的,國家秩序必須靠嚴格的獎懲來維護,韓信和彭越被處死都是咎由自取。希望你也能吸取教訓,好自為之”。

想想韓信彭越悽慘的死狀,尉遲恭老實了,從那之後戰場也基本不上了,開始刻意淡出朝局。但李世民的惡氣似乎一直沒有消除。七年後,李世民突然召見基本已經是個閒散人的尉遲恭,一見面,皇上劈頭蓋腦地質問:“聽說你打算謀反,給我解釋解釋!”

這簡直是無中生有,晴天霹靂!尉遲恭目瞪口呆,心說我啥都不幹了也不行嗎?情急之下“解衣投地,出其瘢痍”。那意思,看看我在戰場上為了大唐江山留下的一身傷疤,陛下還要懷疑我的忠誠嗎?

李世民可能也覺得有點理虧,趕緊打圓場:“卿復服,朕不疑卿,故語卿”。愛卿把衣服穿上吧,朕並沒有懷疑你,朕就是跟你開個玩笑。暈!君無戲言,您這麼開玩笑,尉遲將軍情何以堪?


其實,尉遲恭明白李世民的用意,這回不是嫌他目無法紀、飛揚跋扈,而是覺得他吃閒飯太久,對朝廷沒有貢獻。或許自從那次攪局生日派對,毆打李道宗後,陛下就一直對自己心存芥蒂,君臣間的信任再也沒有修復的可能了。

尉遲恭雖是一介武夫,卻很識時務。脫衣事件後,又渾渾噩噩地在朝中混了三四年,便正式要求提前退休,李世民連挽留的話都懶得多說,立刻批准,一代名將從此歸隱,再不過問朝局。這場由宴會座次引發的惡性事件,斷斷續續經過了十來年,才算是有了最後的處理結果。

或許有人說,這李世民也太小心眼兒了,人家尉遲恭已經知道自己錯了,並且也有懺悔的行為,為啥還要揪著問題不放,一揪就是十來年,其實形成這樣的局面,也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功高蓋主是個非常要命的事情,特別是對皇帝來說。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有一個功高蓋主的臣子,特別是掌握軍權的臣子,無異於在皇帝的睡榻旁邊放了一隻猛虎。


而尉遲恭在那次生日派對上,連皇親國戚都不放在眼裡,說揍就揍,這樣的表現,實在是大有自我膨脹到控制不住的趨勢,如果不加以遏制,恐怕後果會不堪設想。

從內心來說,李世民很在乎自己的“聲譽”,他不願學劉邦誅殺功臣,留下千古罵名,但又必須抑制功臣的心理膨脹,怎麼辦?那就只能不再讓他們有立功的機會,不再被重用,冷落到權力核心之外,對尉遲恭,就是採取了這樣的策略。

尉遲恭不傻,更沒有謀權篡位的野心(便是有也不行,論手段和能力,他跟李世民根本不是一個量級),自然明白李世民的用意,為了保住腦袋,還是低調做人比較好,既然領導不重用,那咱也識相一些不請戰,更不邀功。

所以整個貞觀年間,尉遲恭基本沒有再參加過什麼像樣的戰役,原因並非尉遲恭沒有能力,相反是他太有能力,李世民不敢用,也不能用。而他本人也因為“前科”,而不敢主動請戰,也不能主動請戰。

這對曾經在戰場上生死與共的君臣,卻在盛世喪失了彼此的信任,沒有了信任,還談什麼合作?尉遲恭哪裡還有前途可言。


那麼作為開創大唐的功臣,尉遲恭就在高管的位置上,睡在功勞簿上混待遇不行嗎?這怕也是不妥。咱們舉一個現實中的例子:

創業公司經過艱苦卓絕的打拼階段,終於成功上市,迎來了公司持續輝煌發展的新局面,這時候,往往會出現新員工與創業員工之間的矛盾,這恐怕是很多現代企業中常見的現象。

創業期的員工肯吃苦,在市場上敢打敢拼,但卻不一定能夠適應大企業的運營管理模式。企業壯大後招聘的新員工,特別是業務部門中層以上的管理者,大部分都是有大企業管理經驗的行業精英,專業上有水平,管理企業有經驗。

於是矛盾來了,新員工說:“那些老員工整天倚老賣老,觀念陳舊,技術也不靈光,難道是元老就可以不思進取,當絆腳石麼?”

創業員工說:“公司的天下,是我們陪老闆打下來的,當初我們為了企業生存吃苦受累的時候,你們這些新人在哪裡?如今事業成功了,難道公司要忘本,拋開我們這些老人?”

這新老之間的矛盾,很有些尉遲恭憤而質問:“汝何功?坐我上!”的意味。時間久了,這種矛盾必然會衍生出強烈的負面情緒,影響團隊的發展。李世民正如這上市公司的總經理,看來“博古即可通今”,還真是有道理。


但問題如何解決呢?在解決尉遲恭的問題上,李世民多少借鑑了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做法。劉秀登基之初,也遇到了打天下時武將為主的“功臣集團”,與新朝建立推行文士治國後,“能臣集團”的尖銳衝突。

不過劉秀沒有學習他的祖先劉邦,將居功自傲的功臣們誅殺殆盡。而是採取了以“盛名厚祿”換朝中實權的策略。給功臣們分封世襲貴族稱號,賞賜土地和豐厚的俸祿,以報答他們出生入死的開國之功,同時以“勸退”的方式,讓他們將手中的國家治理權交給更適合的新人,明白留在朝堂明爭暗鬥,於國於己都沒有好處,不如功成身退,即可享受生活,還能留下好名聲。

李世民對尉遲恭雖然使用的是“喝退法”,但也保留了他開國元勳的榮耀,並保證了他退休後悠閒富足的生活。細品之下,這與那些拿了上市公司原始股,以顧問之名急流勇退的創業員工,感覺還真是大同小異。

或許有人會說,你上面說的那些有點問題,尉遲恭可不是因為那些只知道躺在功勞簿上養尊處優的“創業員工”,一直到他隱退,都是那個時代屈指可數的軍事人才。況且,即便是“創業員工”,跟隨企業成長的案例也很多,並不都如你說的那樣。


不錯,尉遲恭確實有能力,如果當初他不是居功自傲,喪失了李世民的信任,當時才四十多歲的他,完全可以再為大唐江山征戰幾十年,將自己的才幹充分體現,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但問題的關鍵是,他的能力,領導不敢用!一個不能帶兵打仗、殺敵衛國的軍人,留在軍隊裡,和一把不能刨土的鋤頭有何區別?除了被同僚和下屬說閒話,還有什麼其他價值呢?

況且,你佔一個領導崗位,實際幹活的人還得不到提拔;無所事事的可以居高位,下面多少雙眼睛看著,天長日久,下屬怨聲載道,萬一人心散了,風氣壞了,還得“總裁”李世民出面收拾爛攤子。得了,不管用什麼策略,為了大家都少些麻煩,也為了還有日後還能有相見甚歡的餘地,尉遲將軍您還是主動離職吧,這才是明智之舉。

同理,伴隨企業成長的員工,也一定是與時俱進,能夠不斷創造價值的人群。有一次朋友聚會,我問一位年過不惑,卻每天依然忙碌,甚至加班至深夜的朋友,為何身居知名公司高管,早已躋身成功人士的行列,為何每日還要如此拼命?


朋友回我:“我只有忙起來才能不斷為公司創造更多的業績,只有公司的業績不斷攀升,我才有留在團隊價值。曾經的輝煌,只屬於過去,而未來要靠今天才能創造。所以停留在過去的人,遲早要被淘汰,因為他創造不了未來,也就沒有了希望。”

朋友說的道理,我想當年的尉遲恭在隱退的時候,也已經悟出,只是他因為自己的冒失失去了機會。希望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能夠認清形勢,把握機會,用務實謙虛,與時俱進的態度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