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樊登自述:每年10倍增長,做對了這幾個關鍵點

由 湯生 釋出於 經典

知識付費前所未有地盛行。“樊登讀書”一騎絕塵,疫情期間,武漢的業務還翻了一倍。

樊登,從央視離職之後,創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樊登讀書”。不到4年半的時間裡,APP註冊使用者數保持了指數級增長,如今已突破4000萬。而樊登本人很少參與公司管理,他花費大量時間讀自己喜歡的書、每年多次出國遊學、講課、寫書……

最近,我們和樊登,這位行業引領者,聊了聊讀書和有關書的生意。讀書還有用嗎?“樊登讀書”為何發展地如此迅速?他又如何看待知識付費,和像李佳琦和薇婭這樣的超級網紅IP?

聽聽樊登別具一格的分享,甚至不乏“驚人之語”,相信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口述:樊登 樊登讀書創始人 樊登讀書首席內容官

採寫:曹雨欣 潘珊珊

最近幾年,我平均每年閱讀近100本書,錄製至少52場講書節目。

因為疫情,今年這4個月來我一直在家待著,一天約有十幾個小時都在讀書,到5月中下旬的時候已經讀了43本書。公司在上海,我在北京。企業也不太需要我管,創業是可以很輕鬆的。

01、人不要有“愛好”、不要相信時間管理

“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一定要涇渭分明”,這種想法害了很多人。

我從來沒把讀書看成工作,相反讀書是我最好的休閒方式、娛樂方式。我也不認為是我把愛好做成了事業,我就是在好好過自己的日子,同時能賺錢、旅行、有愛情,收穫幸福的家庭。

如果我把讀書作為一項工作任務,每天都在想該如何完成,肯定痛苦。

人為什麼會覺得痛苦?就是來自分別心,非得愛這個比愛那個多一點。很多人把愛好當成事業來做,結果做著做著就不愛了,愛好也毀了。所以,我說人不要有分別心,不要有“愛好”。

人也不要做時間管理。

我講過時間管理的課,也告訴過別人時間管理的方法,後來發現時間管理是無效的,因為時間管理沒法幫一個人達成更好的業績。

很多人做時間管理,喜歡把時間搞得很瑣碎,在本子上劃分很多時間線,8:00-9:00做什麼,9:00-10:00做什麼,安排得明明白白,看起來很勤奮,但就是不出活。其實這是假勤奮。

一個人越是精於計算如何利用時間,就越要花費大量時間衡量一件事情值不值得,最後糾結痛苦,人生可能越沒有重點。

人生就是一個混沌的複雜體系,不可能透過精確的計算來掌控。與其相信時間管理,不如管好自己的內心,高投入高產出;與其想著怎樣讓時間管理的效果最大化,不如把每天該做的事做了,全情投入,享受整個過程。

02、讀書不要對自己太苛刻,更不要對書太苛刻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不少人向我這個職業讀書人提問。

1.我如何讀書?

我讀書的方法一般是,把一本書讀完再開始下一本。但有時候讀一半覺得沒意思寫得不好、讀來讀去讀不懂,也會放棄。

2. 我喜歡讀什麼書?

我不是隻讀要講的書,有的書即便不講也照樣讀,比如《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太意識流了,沒法講,但並不妨礙我讀它。

我認為像《道德經》《論語》《金剛經》這類經典書籍,每一句話都值得反覆玩味。隨著人生閱歷的不斷改變,理解也會不同,非常有嚼勁。

當然了,人和人不一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緣分,有自己喜歡的點。入手的角度不一樣,把握好任何一個抓手都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人。

有一本書《掃除道》,講的是一個叫鍵山秀三郎的日本企業家,沒讀過多少書,憑著掃除一件事打造出企業文化。這也是宋明理學講的“誠”,從誠入手,認真打掃衛生,最後成就一個偉大企業。

3.我如何選書?

我家每天都會收到一大堆書,我會看封面、推薦語,然後翻一翻前言,扔掉一部分書。難道我就沒有扔掉一些好書嗎?肯定有。難道我讀的書都是最好的書嗎?未必。

人不能追求最好,追求最優結果就什麼都幹不了了,追求差不多就行了。

我們現在播放量最多的書有6000多萬次,親子教育、夫妻關係、溝通、演講等解決實際問題的書關注度比較高,但很多哲學類、社會類的書籍播放量就兩三百萬、三四百萬,我照樣講。

我們做的不是商業,而是教育。商業的本質是迎合,教育的本質是改變,播放量低一點不要緊,萬一有觀眾因為看了這類書發生了一些變化呢?不是說非最好的書就不講,我覺得只要對得起觀眾付我的一天一塊錢就夠了,不要對自己有太苛刻的要求,也不要對書有太苛刻的要求。

03、吃了那麼多虧後,我想清楚一件事

讀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歷史上所有的人想變得更好,都得去讀書,都得慢慢走這條路。

人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價值觀體系,有自己看待生活的方式,而這也是透過讀書實現的。

我經常說我是一個讀書改變自己生活的人,讀書對我的影響是內化到身體裡的。

我曾經創業,做了一本叫《管理學家》的雜誌。那時候我每天特勤奮,天天加班,帶著團隊沿長安街從國貿走到復興門,滿大街推銷我們的雜誌,一個投資人都被感動了,就覺得我們這麼勤奮幹不成才怪。但是方法用不對,使蠻勁,沒幾個月雜誌社還是倒了。

回想那次創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我不學習,不相信領導力,很多創業者都是這樣,無知不要緊,學就好了。傲慢地對待知識才是最大的問題。

公司倒閉後,我學了領導力、溝通方面的知識,突然就被征服了,發現很多事情早就被前人總結了。我費了半天勁繞了一個大彎子,浪費了投資人的錢,浪費了員工的時間,也浪費了自己的生命。

吃了那麼多虧後,我想清楚一件事:不相信知識、不謙虛是不行的。

當一個人慢慢開始讀書,哪怕一開始讀的不是多麼高階的書,就像我的新書《可複製的溝通力》這樣的工具書。

不要擔心現在讀的書層次不高,只要堅持下去,你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層次也會慢慢提升,後期可以再深入地讀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方面的書。

我再講一個故事,有一年我在長沙講課,結束後正好趕上春運。我老婆突然打電話讓我回桂林團聚,當時既沒有飛機,也沒有動車,只有綠皮火車,並且還只有硬座。

我進入綠皮車車廂後,裡面坐滿了人,桌子上的瓜子皮到處都是,那個刺鼻味兒撲面而來。我拖著行李箱艱難地穿過人群找到座位,座位還被別人坐了,溝通了半天才解決。到了晚上,周圍有孩子的哭聲、吵架聲,還有人流著口水睡著了。我聽著吵鬧聲,緊張地不敢睡覺。

那時候我覺得真的太糟糕了,但是不得不接受現實,只能暗示自己“嘿,人在囧途,太好玩了”,這麼想之後,突然我覺得很開心,也就睡著了……

我想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生活未必會按照我們期待的樣子發生,我們能做的就是學會和所有發生的事和諧相處。這也是讀書教會我的。

04、知識並不能真正緩解一個人的焦慮

讀書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最近幾年,知識付費很火。很多人說,知識付費是販賣焦慮,因為自己也焦慮,所以需要學習。這也許能解釋疫情期間,“樊登讀書”為什麼還能在武漢的業務翻了一倍。

實際上,如果一個人想透過獲取更多知識緩解焦慮,一定會越來越焦慮。因為知道的東西越多,就會發現自己越無知,這叫“無知的邊界”。

我讀這麼多書,按理說我應該越來越焦慮,“好書太多了,讀不完啊”,如果這麼想,真的是越來越痛苦,但我對讀過的書抱著一種感恩的心態,就可以很開心。

當一個人把讀過的書作為一種炫耀的資本時,也會變得焦慮。知識、書籍是幫我們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視窗。

真正能夠減少一個人的焦慮,是他明白了道理、增強了理解力,而非知識本身。比如,明白了黑天鵝事件為什麼會發生、人畜共患病為什麼沒法滅絕、病毒為什麼這麼可怕等等。當他了解了這些,就會發現疫情並不新鮮、自己並不無助,內心自然會淡定。

05、“樊登讀書”做對了什麼?

幾乎所有人在回頭看自己創業經歷時,都會覺得是自己英明神武,其實這都是騙人的。不要以為成功是可以複製的,那些失敗的企業也很努力,也做了很多事,但是不管用。

一個人做成某件事,很大程度上都離不開運氣。運氣是讓人保持謙卑的最基本原因。

現在回過頭來看“樊登讀書“的發展歷程,我總結出十條、二十條成功經驗都沒問題,但你當個樂子就行了,照著去做未必就能成功。因為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叫作“倖存者偏差”。當然了,為什麼我們運氣好呢?

首先,我講書跟別人講書不一樣,我認為講書不是從微觀拆解,而要從宏觀上理解書。過去很多人說“拆書”,我不喜歡,因為我覺得拆書是機械化的。

我曾和一個出版社的朋友聊天總結,可能多數平臺都是“物理講書”,把有用的摘出來,最後全是乾貨。結果讀者現在更看不懂了。

在我看來,一個人的理解力就像池子,要把書放到池子裡融化。在講書之前,我要對整本書有概要性的理解,然後分析每一部分用什麼樣的案例。所以,大家在聽我講書時會覺得這是很完整的作品,從頭到尾一口氣兒聽下來不會覺得尷尬。

讓使用者明白一本書,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其次,可能是我們在公司管理上做對了。

雖然我從來沒簽過一個合同,但是公司以每年十倍以上的速度增長。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激發他人的善意。我相信人性本善,我們一直把員工視作聯盟的關係,甚至鼓勵員工創業離開我們。

我一直跟我們的員工講,有獵頭找你們,要多接觸,萬一有好的機會可以去。我們公司很多人被同行挖走,我覺得特別開心,特別光榮。我還和他們講,你創業也要和我說,我願意投資。投資給自己的員工是最靠譜的事。

真誠地幫助員工創業、成功,員工就會一批批地成長起來。有人走了,後面的人才有機會往上升,組織也才能生生不息地運轉。

我是真的愛這些人,愛這個社會,也就希望這些人、這個社會能變得更好。幫助一個年輕人成長,是一件太美好的事情。

06、未來個人IP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樊登讀書發展到今天,有人說是樊登的“樊登讀書”,為什麼不孵化新IP?未來又會走向哪裡?

實際上,未來這樣的個人IP會越來越多,像薇婭、李佳琦、羅胖等等這樣的組織也會越來越多。網際網路極大地放大了個人的能力,而個人IP的塑造要比集體IP塑造容易得多。

做知識付費的有很多,像三聯、中信,他們的內容也很好,但是為什麼沒有我們發展得快?原因就是他們求交集。

比如,中信有一百多個作者,使用者有可能得喜歡裡面的80個才願意花錢買單,即使只是不喜歡一個人就覺得這錢花得不值,但是“樊登讀書”就我一個人講書,使用者只要不反感我,這個人就願意買單。

再比如李佳琦一個人一晚上就賣上億,去哪說理?我曾經和李佳琦團隊聊過,有沒有在孵化新IP,對方直接就說像李佳琦這種從BA突然變成網紅,再也不會出現第二個。

李佳琦是隨機性幸運地生長出來的,培養不出第二個。這種大個人IP長出來後,圍繞他再想辦法開發出更多的後續產業,像美妝等等,這就是公司的發展方向。

雖然多IP看起來很強壯,但是傳播起來非常困難;個人IP看起來弱小,可傳播起來相對容易。所以,未來個人IP會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是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