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落地後的首個寒假來臨,能否做到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在這個假期“清零”,對於“雙減”工作下一步推進至關重要。
寒假前夕,教育部就印發通知,部署做好寒假期間“雙減”工作。通知強調嚴防義務教育階段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違規開班、面向3歲至6歲學齡前兒童的培訓機構違規開展線下學科類(含外語)培訓、非學科類培訓機構以“素質拓展”“思維訓練”等名義超範圍開展學科類培訓等問題發生。
從各媒體披露的資訊看,一些變相違規行為尚未禁絕,不少家長表示臨近寒假時收到學科類“一對一”培訓課程的推銷簡訊。在太原等地,一些從校外培訓機構流出的老師做起“一對一”上門家教,收費從過去一小時200元左右漲到500元甚至更多。
針對偷偷轉向地下的違規學科培訓,有專家認為,需要進行需求側治理。但需求側治理不是讓學生簽訂“承諾書”這麼簡單,更不能讓學生產生“學習是偷偷摸摸的事”的認知,而應疏導學生和家長的培訓需求,讓他們主動不去選擇違規培訓。好在透過“雙減”政策一學期的落地,家長們也逐漸認識到給孩子創造寬鬆良好成長環境的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非學科類培訓需求量增大,一些地方出現了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借寒假之機肆意漲價、過度營銷、製造社會焦慮的做法。這既背離了教育的公益屬性,又危害行業自身健康發展。
假期是孩子休息調整、自主發展的重要階段。不要把假期當學期,應給予孩子留白思考、創新探索的時間與空間。校外培訓機構也應緊緊抓住這一需求,開拓更豐富、更有創造力的素質教育課程,讓孩子們在鍛鍊身體、培養興趣、傳承文化、勞動實踐中獲得終身受益的綜合素養、強壯體魄和健康人格。(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