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筆談】
作者:張聰(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
青少年的學業負擔始終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綜合改革逐漸步入深水區,作業治理問題已然成為青少年學業負擔的關鍵要因,義務教育學校嚴格治理作業問題迫在眉睫。在社會輿論不斷熱議青少年學校作業問題的背景下,教育部日前專門下發的《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就作業的總量、型別、設計、指導等進行了明確規定,這為切實紓解青少年學業負擔提供了重要契機,也對義務教育學校的作業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嚴格落實《通知》要求,不折不扣地治理好青少年作業問題,正成為考量義務教育學校治理能力的核心要素。
一是錨定作業治理的育人導向。雖然作業是學校課堂教學活動的拓展和延伸,但卻直接關係到學校教育教學的高質量建設,更關係到青少年能否主動達成教育教學效益、實現全面成長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因此,義務教育學校提高作業治理能力的首要前提,就是需要明確作業治理的育人導向。作業不是學校教育的目的,不能將作業完成度、合格率等指標作為評價教育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而是理應明確作業所獨有的育人功能,即作業不僅僅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種手段,而是實現從課堂育人到課後育人的一種獨特方式,也是促進青少年長時段成長的基本過程。透過作業,教師能夠教育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內所學到的知識,不斷形成自主學習的基本能力,並切實養成獨立思考、善於解決問題的行為習慣。在這一過程中,義務教育學校理應科學謀劃作業治理的頂層設計,引導教師深刻認識到作業治理的本質與價值,認真開展作業治理的系統性校本調查,不斷明晰作業在育人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查擺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對標不同學段的教育教學任務要求,切實解決好作業設計、佈置、反饋等多個環節中的問題。同時,切實扭轉唯分數論的作業評價標準,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絕對性評價與相對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理性辨識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的潛能,深刻認識到作業所獨具的育人功能,並在與學生、家長等相關利益主體的協同中進一步錨定作業治理的育人導向。
二是建構作業總量的調控機制。學生作業之所以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教育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正與學生作業總量過大有關。對於義務教育學校而言,切實提升自身的作業治理能力,必須科學建構作業總量的調控機制。在教育實踐中,不同學段、不同學科具有不同的學業要求,所產生的作業容量各不相同。然而,青少年卻需要同時面對這些來自不同學科的學業要求,這就很容易造成作業總量的失控,存在加劇學業負擔的潛在可能。因此,如何協調好不同學科的作業要求,實現作業容量的總體控制,成為作業治理的重要過程。一方面,建立作業時長報告制度,各學科教師在佈置作業前需報備學校相關部門,由專人負責記錄、統籌當日的作業總量以及學生可能完成的學習時間,從總量、總時長兩個角度加以調控,並作為教師教學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標。另一方面,建立學科作業協調製度,由班主任等主要責任人協調不同學科的作業量,從總量控制的角度為本班級學生妥善協調不同學科的當日作業,精準匹配學科作業數量,同時兼顧不同學科對學生的課外學習要求,防止出現偏科現象,並由班主任等主要責任人為學生系統釋出當日作業清單。
三是強化作業質量的預警機制。質量是作業治理的生命線,切實提高作業質量是彰顯作業治理成效的重要標識。雖然社會輿論熱議中小學生作業時,大多關注的是作業數量、時長等顯性資訊,但實際上作為隱性要素的作業質量更為重要。那種重複性、機械性的作業只是一種無意義的訓練,那種目標較高、完成過程較為複雜的作業只能加劇青少年和家長的對作業的焦慮感,而那些具有懲罰性特徵的作業則讓青少年倍感壓力的同時也無益於作業育人本質的最終實現。因此,切實提高作業質量,需要義務教育學校建構作業質量的預警機制。一是形成作業型別的預警,處理好紙質作業、口頭作業等不同作業型別之間的關係,當學科教師僅僅關注某一個單一型別的作業時,應及時提示教師調整作業型別,最佳化作業結構,以此減少作業對青少年的壓力感。二是形成作業內容的預警,處理好不同學科作業內容所佔用的時間,推動不同學科教師建構“作業共同體”,在為學生布置作業時合理確定不同學科的所佔比重,以此實現作業內容的最最佳化治理。三是形成作業難度的預警,處理好難易程度不同的作業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當學生、家長等相關主體對作業難度形成不良反饋時,需要及時關注學科作業難度對學生帶來的影響,以此降低作業對青少年的潛在影響。
四是改進作業設計的監控機制。《通知》明確指出,“學校要將作業設計作為校本教研重點”。作業設計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也是作業治理過程中務必關注的核心環節。表面上,義務教育學校中的教師能夠主動開展作業設計,但作業設計是否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是否有利於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這些問題都充分反映出作業設計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和深遠影響。在義務教育學校開展作業治理過程中,亟須改進當前學校作業設計的監控機制。一是推動教師明確作業設計的深刻意義,從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高度精心設計高質量的課後作業,在作業設計理念上進行監督和引導。二是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等平臺,採用電子書包等豐富作業的實現形式,創新作業的型別和方式,逐步實現“智慧作業”,提高作業治理的監控水平。三是根據本校學情實際,在數量、內容、難度等多個角度精心開展作業設計,面對學有所長、學有所困等不同特徵的學生,著力強化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個性化,真正實現作業監控的生本化特徵。
五是增強作業治理的法理認知。強有力的法律系統是保障學校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保障。面對一些作業治理方面所出現的現實問題,義務教育學校真正實現作業治理,必須有法可依,執法必嚴,照章理事,按規行事。反之,如果學校沒有充分認識到法理的重要價值,那麼在作業治理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干擾教師的教育權、學生的受教育權、家長的知情權等實踐誤區。為此,義務教育學校提升自身的作業治理能力,迫切需要增強對作業治理的法理認知。一是認真學習有關作業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規,深度研討《通知》對於當前作業治理的總體要求,將相關規定轉化為本校切實可行的實踐策略。二是嚴格遵守相關政策制度,精心安排作業設計的校本實操過程,為青少年建構高質量的作業。三是對有關違法違規的作業設計、佈置、評價等開展有針對性地治理,以事實為依據,增強作業治理的法理認知。
六是壓實作業治理的主體責任。義務教育學校是青少年學業負擔產生的直接主體,也是作業治理的關鍵主體。深入貫徹落實《通知》要求,務必壓實義務教育學校作為作業治理主體的教育責任。特別是在作業這樣的教育細節上,更是要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切實履行好主體責任。為此,義務教育學校應切實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主動推動教師開展以作業為主題的校本研修,將學校對作業治理的總體要求落實到每一位教師,不斷強化教師團隊主動開展作業反思、研修的治理自覺,從而形成作業治理的中堅力量。二是切實形成作業治理的校本方案,在對作業整體情況進行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聚焦學校作業所出現的核心問題,逐漸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作業治理方案。三是積極針對作業治理開展教育督導,維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治理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對違背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堅決予以懲戒,督促檢查教師的作業佈置、設計、評價等相關環節,真正提高義務教育學校的作業治理能力。四是及時與學生、教師等相關主體進行有效溝通,傾聽來自新聞媒體等社會輿論的聲音,在開放辦學、協同治教的理念下合作開展學校作業治理,在多主體間逐漸壓實義務教育學校作業治理的主體責任。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25日 1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