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發明後,世界人口為何不減反增?背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17世紀末期,世界秩序趨於穩定,中國、印度、沙俄、西班牙等國均建立了強大的集權國家,歐亞大陸人口逐漸呈增長趨勢。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促成人口增長和相對繁榮的因素有兩個,第一個是農作物的廣泛傳播為人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第二個因素出乎意料,居然是大炮的發明和傳播。
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作為環球航行的成果,一批新農作物傳到歐洲和亞洲。馬鈴薯、西紅柿、花生和木薯等能生產出比原有作物更多的熱量。在新作物普遍種植的地方,人口密度上限相應提高了,中國非洲和歐洲全都深受影響。
美洲糧食作物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單位卡路里產量的提高。比如,西紅柿能提供豐富的維生素,在現代地中海和印度人飲食結構中佔有突出位置。顯然,新農作物的出現是人口增長的最活躍因素,它們提高了人類生存的上限。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給人類帶來大規模殺戮的大炮居然也促進了社會穩定和人口增長。理由是大炮的全球性傳播使得小政府有能力維持廣大地區的政治和平。大炮的傳播和植物相似,沿著全球的海路行進。在大炮出現的地方,壓倒性武力便開始向少數人手中集中。
大炮非常昂貴,其製造需要大量金屬,而駕馭大炮也需要特殊技能。不過,在這一技術剛剛出現的時候,一門大炮可在幾小時內轟開最為堅固的堡壘。
本來固若金湯的堡壘在大炮面前變得不再堅不可摧,大炮的力量極大削弱了地方諸侯的軍事力量。無論是誰,只要擁有這樣一些新式武器,或掌握了其生產技藝,就可以比以往更壓倒性地有效推行自己的意志。自然,這也鞏固了為數不多的“火藥帝國”,中國的晚明和清朝、莫臥兒、德川幕府、奧斯曼、莫斯科、西班牙,以及葡萄牙帝國都可列為“火藥帝國”。
“火藥帝國”操控在壟斷了決定性武力的集團手中,而決定性武力由各帝國政府所僱用的炮手來操作。這些帝國的大炮能夠摧毀任何競爭者,領土隨之擴張,統治更加穩固。帝國的競爭者被消滅後,戰爭和掠奪相應減少,行政控制的範圍愈來愈廣,並逐漸滲入偏遠且大多人煙稀少的邊境。
這就意味著亞洲和歐洲的許多地方,從17世紀晚期起,開始享受“太平盛世”,人們得以活著、交配和繁衍。
自公元前2000年末期起,青銅時代的曙光使武器比以往大為廉價,並由此提高了人類自相殘殺的能力。而2500年後大炮的發明,卻使武器裝備轉而趨於昂貴,並將有組織的暴力引向更為狹窄的渠道,使死於戰火的人更加有限,儘管在戰爭中,裝備精良的軍隊具有製造更大傷亡的能力。
支撐新裝備的稅收是沉重的。大炮賦予的新權力加上政府的官僚機構,鞏固了統治者對強大軍事力量的控制。徵稅在亞洲和歐洲的一些地區可能變得更加固定了。但對於農民和手工業者而言,經常性的稅收即便難以承受,也不會比武裝匪徒的掠奪更具破壞性,特別是從公元前1200年佩帶鐵製刀劍和盾牌的野蠻人攻打中東文明的堡壘以來,這種掠奪一直綿延不絕。
因此,大炮與帝國官僚的共存,有助於17世紀晚期至今的文明社會人口增長,必須被視作影響全球歷史程序的重要因素。
直到21世紀的今天,由核武、轟炸機和航空母艦組成的“超級大炮”依然維持著世界的軍事平衡,使得“散戶”競爭者不敢輕易發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