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的魏國,地處於現在的山西,起初也只是周成王分封的一個諸侯國。周惠王時期被魏國滅晉,並將魏帝分封給功臣畢萬。三家分晉之後魏國自立為諸侯國。這就演變成我們通常所說的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中的“魏”。
魏國的歷史我們可能都不太清楚。但是說起來魏國名將奇才,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奇怪的是他們發跡於魏國,但是最後都選擇了來報效其他的國家。下面我們就一起了解魏國錯失的這五位人才。
一、吳起
吳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後來被人們尊稱為兵家亞聖。
吳起一開始是投靠在魏文侯的麾下的,作為魏文侯的一員大將,曾經幫助魏軍打贏了與秦國的戰爭--河西戰爭。除此以外,吳起還幫助魏國操練軍士,即史稱魏武卒。這批軍隊在魏國爭霸過程中屢立奇功。
不招人妒是庸才。吳起便是如此。在愈加受到魏王魏武侯重視的同時,他也被魏相國公叔座忌憚。最終是公叔痤的離間計起了作用,兩家有了間隙。最後,吳起無奈之下只有選擇離開魏國。從此楚國多了一位傑出的改革家,魏國從此就少了一位良才、將才,可嘆。
二、孫臏
孫臏,原名不詳,因為受過臏刑故稱孫臏。孫臏與龐涓均為兵家鬼谷子的門徒。學成後孫臏便投奔了同門師兄龐涓。然而師兄龐涓卻是一個心思狹隘的小人。害怕孫臏代替自己在魏王身邊的位置,龐涓一再在魏王面前詆譭自己的師弟,最終陷害孫臏使其不得不遭受臏刑,被挖去膝蓋骨。所幸齊國的使臣正在魏國處理事情,暗中將孫臏護送回齊國。
孫臏入齊國後,很快受到齊國公子田忌的賞識。在田忌賽馬利用孫臏的策略出奇制勝後,孫臏很快被推薦給齊威王。之後孫臏被任命為軍師,依靠謀略於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兩敗龐涓,最終成功助力齊國稱霸,也為自己狠狠報了仇。
三、商鞅
提起這位人才,熟讀史書的朋友一定第一時間想起來就是商鞅變法。正是透過這場變法,秦國才得以從一個邊陲小國得以一步步發展成為其他六國不得不重視的對手,最終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商鞅,嚴格來講叫公孫鞅。因為商是他的封地,號為商君,所以被稱為商鞅。商鞅屬於諸子百家中的法家代表,年紀很輕時候就喜歡研究法學,受法家大師影響很深。曾經做過任魏國國相公叔痤(是的他又出現了,就是前文中嫉賢妒能迫害吳起的公叔痤)的家臣,很受重視。公叔痤曾一再向當時魏國國君魏惠王推薦商鞅,但魏惠王始終不加以理會。直到後來公叔痤病重,一再告誡魏惠王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了他。魏惠王依然不以為意。最終公叔痤病逝,商鞅出逃入秦,與秦孝公一見如故,最終大刀闊斧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
四、張儀
張儀與蘇秦都被稱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其實這裡是有區別的。合縱之策是蘇秦提出的,主張六國相互結盟共同強秦,所以有一個說法說蘇秦掛的六國相印,是六國之相。而張儀則是主張連橫,採用遊說的方式來對六國的國君採取各個擊破,以達到破除合縱聯盟的目的。
張儀出身於魏國安邑,卻並未在魏國登上政治舞臺,反而是入秦國被秦惠文王發現之後才開始發光發熱,開始了他傳奇的歷史生涯。
看來,千里馬和伯樂,自古就是時代難題啊。
五、范雎
應該說,范雎絕對是我們今天提到過被魏國錯失的人才中最最可惜的一個。
范雎身為魏國大夫的座上賓,卻被人懷疑是私通齊國,差點就被人用鞭子抽死。直到後來在秦國使臣的幫助下,范雎透過更改自己的名字和姓氏,和秦國的使臣,一同逃到了秦國。面見秦昭襄王后,范雎提出遠交近攻戰略,親齊抗魏,最終被秦昭襄王採納並實踐。實踐效果一流,如果說,張儀的連橫讓魏國摔了一跤,那麼,范雎的遠交近攻戰略,可以說是直接將魏國的雙腿打斷了。魏國就是這樣被秦國一步步的吞噬掉了。如果一開始在魏國,范雎他沒有受到慘無人道的對待,相信這位人才一定會為自己祖國貢獻力量,以至於魏國早早亡國。
縱觀歷史,魏國人才出走,原因不一,或者為了實現自我主張,或者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發展舞臺,但是更多的都是被迫害不得不遠走他鄉。如果魏國當時有良好的職場環境,留下了這五位人才,使他們能夠各展所長,那麼歷史的走向會不會被改變呢?這也是個未解之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