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留學生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卻稱“還好我不在中國”

北大留學生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卻稱“還好我不在中國”

做學問,最重要的是有專注的精神,需要成年累月對學術研究的持續專注,這樣才能夠取得大成績——張益唐

張益唐,生年1955,一名優秀的華裔數學家,在聲名鵲起前砥礪前行數年,從籍籍無名的大學講師轉變為2014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此間經歷了什麼呢?

母親是政府機關的文員,父親是電子工程專業的大學教授,這樣的家庭氛圍註定是要培養出個優秀青年的吧。約莫九歲那年,《十萬個為什麼》啟蒙了他,費爾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成為最吸引他的兩個條目。

勵志成為華羅庚這樣為大數學家的夢想悄悄紮根,儘管由於當時的政治因素,他沒能好好上中學,但這並無法中止張益唐對數學的追求。給北京一家工廠做工的時候,張益唐常舊書店裡翻閱科學書籍。1978年張益唐的刻苦用功得以回報,北京大學錄取了他。1985年待他拿下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後,以公派自費生的身份來到美國普渡大學。

北大留學生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卻稱“還好我不在中國”

然而這位北京大學數學系數論專業的尖子生在赴美留學後,求學之路並沒有那麼順遂,與導師的意見不合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局面。他選擇以“雅可比猜想”作為自己的博士論文。雅可比猜想,多麼著名而棘手的難題。當時還是個學生的他,卻已經想著挑戰專家都難以解決的問題了。

不禁讓人聯想到很久很久以後他妻子談到的一件事,旁人告訴她之所以張益唐不升教授職稱是因為他不出論文,她勸他出篇小論文也好啊,張益唐卻說,“無所謂了,要出就出大的。”

論文中引用了導師莫宗堅的研究成果,而在專家嚴格排查下竟推翻莫宗堅已發表的結論。錯誤的引用自然不會得出正確的結果,所以張益唐的論文結果也是有誤的。許是因為這件事讓莫宗堅面子上過不去,兩人關係逐漸惡化。由於意見不合,畢業後,導師也沒給他寫推薦信。無奈之下,張益唐寄宿過朋友家,屈身小餐館打零工,會計之類活計都接過。

北大留學生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卻稱“還好我不在中國”

但他做學術的心太純粹了,以至於命運的轉折終於來到。在英特爾公司工作的北大校友唐樸祁關於網路轉換器的最大容量問題求助張益唐,兩人並肩作戰僅耗時一週便順利解決。他對數學的熱情與執著打動了唐樸祁,唐樸祁終為張益唐謀得了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臨時講師的職位。

重回學術界意味著張益唐離他的學術夢想更近了一步,任教十餘年裡張益唐仍琢磨著各大難題。對孿生素數問題從集中注意到深入研究,在得出研究結論的前夕,張益唐決定小憩一番便去拜訪在科羅拉多州的朋友。就在那個2012年的夏天,偉大的靈感迸發就在那短短十來分鐘。經過精細的整理,張益唐的論文《素數間的有界間隔》橫空出世。

2013年4月17號將該論文正式投稿給普林斯頓的《數學年刊》雜誌。審稿人分別是美國羅格斯大學的伊萬尼克教授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佛裡徳蘭德教授,起初稿子只被放置一旁,畢竟憑目前人們掌握的知識解決這樣的“未解之謎”並不是太有希望。

北大留學生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卻稱“還好我不在中國”

但伊萬尼克還是瀏覽了這篇文章,意外地發覺了文章的寶貴之處,途中不斷給薩納克教授發電子郵件並高度評價了這篇文章。經過一段時間的研讀,教授按著張益唐的思路演算了一遍,對照、印證並認可了張益唐的文章。“這個結果在數學界是第一流的。這個作者成功證明了在數論中一個里程碑式的一個定理。”評語如是寫道。

張益唐的論文從投稿到被認可僅僅耗時三週,得到學術圈的首肯後張益唐情緒上不顯波動。人們說他淡泊名利,潛心追求自己的學術理想,大概就是如此吧。

論文發表的時候張益唐58歲,過了追名逐利的年紀練就了不驕不躁的性格。2014年,憑著過硬的實力,斬獲了Rolf schock數學獎、美國數學會的科爾數論獎以及麥克阿瑟天才獎,同年又被被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北大留學生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卻稱“還好我不在中國”

他曾說:“我的心很平靜。我不關心金錢和榮譽,我喜歡靜下來做想做的事。”然而在榮獲世界級大獎之後,受採訪的他卻語出驚人:“還好我不在中國,不然取不到這個獎項。”要知道他可是國內培養出來的高材生啊,這樣的發言未免有些心寒。然而在不完全瞭解一個人的情況下,萬不可輕易下論斷,無論網路輿論風向。

他曾說過:“世俗壓力太大了,你躲不開,你要不出論文你就會怎麼樣怎麼樣。我自己可以沉得住氣,我不要這些東西但你的家人、親朋好友不答應,在美國就沒有這個問題。”

其實,張益唐的學術夢想更多的成分是純粹,他可以十年磨一劍,他可以永遠不成功,因為他信奉德國劇作家萊辛說過“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佔有更為可貴!”他不想學術夢想被綁架,只想心無雜念地思考,沒有世俗刻薄的指點,他只謀求個清淨,執著並追求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北大留學生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卻稱“還好我不在中國”

但網友的斥責和不解也不是空穴來風,教授們曾經的傾囊相授為他打下夯實的基礎方才成就瞭如今的他,在他最落魄的時候是北大校長曾邀請回國任教,儘管張益唐拒絕了他的好意。

北大校友伸出援手等等,張益唐承過他們的恩情。聽他說出“還好我不在中國,不然取不到這個獎項。”這樣的話讓人好不難過。

中國培養了他,北大讀書期間給他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系統的學習為他後來漫長的學術追夢路鋪平了道。隨著時代的改變,國家實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科研環境、體制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孕育著屬於科研的淨土。一切都在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經過多年經營奮鬥,中國的實力已經不容小覷了。

北大留學生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卻稱“還好我不在中國”

不過我們無法用自己的意志去左右別人,各人有各人的斟酌和選擇。關於他是否回國發展是他個人的事,旁人也打動不了他固有的念頭。

免責宣告: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197 字。

轉載請註明: 北大留學生張益唐,59歲獲世界大獎,卻稱“還好我不在中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