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趁機宣傳“得語文者得天下”?

1

這兩天有一個考驗,就是要不要趁機宣傳“得語文者得天下”。

身邊很多搞線上教育的、做機構培訓的都在這麼幹。作為暑期寫作課的新手老師,我似乎也應該跟進一把。

要不要趁機宣傳“得語文者得天下”?
你也許已經看過這樣的推文

這個說法有著紮實的資料支撐:不管是北京,還是上海,最後的中考成績表明,拉開差距的核心科目,不是數學,不是英語,而是語文。

就拿上海的資料來說,數學140分以上的考生接近2.7萬人,滿分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英語140分以上的考生接近1.6萬人,135分以上的考生人數突破了3萬……

相比之下,語文成績保持著極高的區分度,140分以上的考生僅有不到200人。

於是機構就紛紛得出結論:語文是“拉分王”,語文補習很重要,快到我這裡來,抓住“高分的鑰匙”。

推演看上去好像是對的。

但作為家長,我“講真相”的意願還是超過了“增加一些付費使用者”的意圖。就和大家簡單聊聊吧。

2

其實,作為主觀評分比例最高的學科,語文一直扮演著“調節器”的角色。

直接點說吧。當那些客觀科目偏難,分數差距拉得很大的時候,語文會稍微“松”一點,讓分數線趨於均衡;當那些客觀科目偏容易,大家都滿分,拉不開差距,同分特別多的時候,語文會稍微“緊”一點,讓分數線清晰一些。

今年的中考之所以出現了“語文拉分”的情況,恰恰是因為一個前提:其他科目,比如英語和數學,可能出簡單了,導致高分和滿分偏多了。

為什麼會簡單一些?家長們可能也猜得到:上半年的網課。

網課的學習效率,終究比不上在校學習,如果維持既有的、甚至“每年稍微難一點”的難度,最後出現個“2020考生錄取線歷史最低”,總歸有點難看。

如果我是出卷者,我也會稍微降低一點點難度。既能完成選拔,也能讓歷史分數線差不多。

但這時候,有一個“意外”發生了:

網課並沒有讓學生的學習水平“均衡地下降一點”,而是加速了兩極分化:有自律精神和良好習慣的,基本能維持在校上課的效率,只要卷子簡單一點,他們的分數就非常高;同樣,缺乏良好習慣的,哪怕卷子簡單,新知識對他們來說也格外艱難,分數就特別低。

而在正常在校學習裡,有相當大一部分是“被動效率”(需要環境督促的),這部分學生就直接掉隊了。

於是我們會看到,原來桃核型的總成績一點點地變成了沙漏型:那些處於中間層的學生,因為自律和習慣的差異,迅速地“被分層”。認真的孩子會持續認真,偷懶的孩子會持續偷懶,釘釘和微信群裡的糾正舉措終究是弱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為了新的主導因素。

這就帶來了一個特別麻煩的新問題:同樣一張卷子,考高分的特別多,考低分的也特別多。如果它稍微簡單一點,考低分的可能會少一點,但考高分甚至考滿分的就會更多。

所以大家就會有一個普遍感受:這次考試,高分特別高,低分特別低。但高分扎堆後,總要拉開差距便於錄取,最後只能動用語文這個“調節器”。

語文變成“拉分王”,是英語的閱讀沒有拉分,數學的最後兩道題也沒有拉分。只要後者的難度提上去,“拉分”的“重任”就未必會在語文身上。

明年數學和英語的試卷會不會“復難”?很難說。只要它們提高難度,那兩道難解的題,那篇看不懂的閱讀,一樣是“拉分王”,很可能比語文更重要。客觀題的分,有就有,沒就沒,清清楚楚。就算估分,也一直是數學好估,英語其次,語文最難。

一個常識:從來不是哪個科目拉分,而是“誰難誰拉分”。也沒有什麼“得語文者得天下”,你得每門都好,才能胸有成竹。

3

學習這事兒,在義務教育階段,總是不能偏廢。刻意突出某一門的重要性,都是不合適的。

今年的中考分數給我的啟示,並不是“語文很重要”,而是“自主學習能力很重要”。

趁機宣傳“得語文者得天下”大概可以讓寫作課多賣個幾十份,但作為家長,總覺得這個判斷更接近事實,也更值得分享。

要知道,劉備得了臥龍鳳雛都沒“得天下”,在一場綜合考試面前,單一科目的價值——

不可能異乎尋常地突然變強。

要不要趁機宣傳“得語文者得天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45 字。

轉載請註明: 要不要趁機宣傳“得語文者得天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