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教育局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捐贈儀式。
在2022年高考中,被清華大學錄取的張沈心然與詔安縣紅十字會簽訂捐贈協議,向詔安縣教育局捐贈教育助學金10.5萬元,用於資助需要幫助的學生。
▲今年考上清華大學的張沈心然向漳州市詔安縣教育局捐贈教育助學金10.5萬元。鍾曉霞攝
張沈心然是詔安縣官陂鎮大邊村人,今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清華大學後,獲十餘萬元獎學金。
“當時拿到這筆獎學金沒有特別激動,因為平時沒有那麼大的花銷,所以當時還在想要怎麼去處理它。”張沈心然說,這筆獎學金主要來自家族基金、村裡以及親朋好友的獎勵。
機緣巧合下,張沈心然看到了清華大學微信公眾號上的一篇文章,講的是清華大學一位退休教授,多年來一直用工資資助學生,自己卻過著簡樸的生活,張沈心然被這位退休教授的善舉感染,便有了將獎學金捐贈出去的想法。
她說,“我知道還有很多學生考上了大學,卻沒有足夠的錢完成學業。”所以她覺得,“把這筆獎學金捐贈給他們更有意義”。
這個想法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援,她希望能盡一份微薄之力幫助到更多的學子,從而鼓勵更多學弟學妹大膽勇敢追逐夢想。
對於未來,張沈心然有著自己的規劃和設想,“我大學就讀的專業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今後想要主修政治經濟學方向,服務國家的經濟建設。”
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她也想繼續參與公益事業,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責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自己手中有一把傘,也想在下雨的時候為別人撐傘!”
張沈心然的選擇感動了很多人,網友們紛紛為這位人美心善的姑娘點贊!
張沈心然的故事令人感動,而她在採訪中所提到的清華大學退休教授背後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
他做了一輩子“雪中炭火”,在癌症晚期捨不得用進口藥物,卻傾盡畢生的1500餘萬元積蓄捐助給西部貧困孩子。
被資助的孩子甚至連他的名字都不曾知曉,他叫趙家和,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教授。
一起來看看這位趙爺爺的故事。
整齊的白髮,高高的額頭,睿智的眼睛裡盛滿笑意——趙家和給人的印象永遠是彬彬君子。
可他的衣著,真不咋地:“永遠是那件破罩衣,小皮帽,全身行頭不超過100塊”。清華蘇世民書院常務副院長潘慶中回憶起恩師充滿敬愛。
在名家輩出的清華園裡,趙家和有著別樣的價值和意義:“他以平凡人的心態,過著普通人的日子,心裡卻始終保持夢想,並用夢想去激勵學生。這樣有品質、有情懷的老師,撐起了大學的脊樑。”
1998年,趙家和退休了。他去了美國,應邀擔任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客座教授,講授中國經濟改革實踐。
大家以為,趙老師頤養天年的好日子開始了。然而,他卻仍然節儉,幾近慳吝,一家三口每月生活費只有100美元,一件1美元的化纖毛衣穿了十多年,卻積蓄起全部的生命熱能映照他人。
在美國做教授,薪酬不菲,他為什麼這麼做?原來他在計劃做點事情。
三年後,不顧美方一再挽留,趙家和放棄待遇豐厚的工作,執意回國。
此時的趙教授已經身價千萬。然而72歲的趙家和再次點燃自己,他要把能量輻射到更廣闊的大地上。
這一次,不再是組織安排,而是醞釀已久的自主選擇——捐資助學。
為了解貧寒學子的生活狀況,趙家和搭公共汽車,一趟趟跑到北京的遠郊延慶考察,每次回來都疲憊不堪。老伴心疼,勸他包個車,他卻不捨得。
有句話他常掛在嘴邊,“我們也沒有多大本事,熱鬧的地方就不去了,就做一點雪中送炭的事吧,錦上添花的事情,就不做了。”
2006年,第一筆助學款從北京寄出,江西、湖北、吉林、甘肅……中國的版圖上,多少在困境中拼搏的貧寒學子在趙老師的助推中重燃希望。
助學走上正軌,趙家和卻在例行體檢中查出了肺癌晚期,癌細胞已經向脊椎和腦部轉移。
晴天霹靂!“老天爺太不公平了,怎麼能讓這麼好的人得絕症?!”驚悉訊息,學生劉迅憤怒了,“我又突然慶幸,趙老師的賬戶上已經過千萬元了,可以保證最好的治療。”
可趙家和又做出了驚人決定:保守治療,捐出全部積蓄助學,並醞釀成立基金會,讓助學更加長久和規範。
2012年初,由趙家和捐資倡導建立的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正式成立,傾盡畢生投資所得1500餘萬元資助西部貧困高中生的趙家和,卻不允許洩露半點兒他的個人資訊。
基金會成立4年,聚攏500餘位愛心人士,捐出善款近千萬元;累計2204名寒門學子受助;1243人完成高中學業,其中80%以上考入大學——如果說當初趙家和留下的愛心事業還只是一片新綠,如今,在越來越多“接棒者”的精心呵護下,她已經一樹參天。
趙老師做事唯一看重的是“標準”。
潘慶中回憶起2003年在美國工作時接待趙老師的場景,“當時矽谷集聚了不少中國高材生,有不少清華人,卻只能做‘碼農’。大家湊在一起,難免有些抱怨。趙老師鄭重告誡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個標準,就是看‘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貢獻究竟在哪裡。’”
這是他心中的秤,也是他的人生指南——對整個國家、民族有益的,就是最好的投資。
在最後的時光裡,他捐掉了所有,只剩下一套自己住的房子留給兒女,還特意在遺囑裡囑咐:“要賣房,只能賣給學校。”
謹言的趙家和沒有留下什麼“豪言壯語”。老伴只記得,臨終前,面對前來探望的老友,他眉目舒展:“求仁得仁,了無遺憾。”
窗外,綠意蔥蘢,清風微拂,小鳥撲稜稜飛過——這是他出生、求學、執教,依偎了七十八載的清華園。
淡淡的笑意,在寫滿皺紋的清瘦面龐上化開,他燃盡自己,了無遺憾;剩下那抹至純至淨的灰,仍滋養後人;而他的精神,燭照世界,永不熄滅。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姜澎
綜合:詔聞天下、光明日報、新華每日電訊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