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選右上角加'關注'】
一線技能人才嚴重短缺,年輕人不願來,中國未來的工匠在哪裡?如何做好職業教育,為汽車產業源源不斷輸送合格人才?
在職業教育領域,有這麼一所有農場、有“軍營”、有車間的大學,學生在二年級就被車企搶光光,號稱“優秀汽車班組長的搖籃”。近日,《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了這所大學的負責人——湖南吉利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校長袁禮斌,他同時也是湘潭理工學院校長。從辦校實踐出發,袁禮斌談了自己對於汽車職業教育的看法。
汽車人才培養存在三大問題
基於豐富的辦學實踐和對汽車產業的洞察,袁禮斌指出,眼下汽車行業人才培養的問題有三。
從學生角度看,年輕人不愛勞動甚至鄙視勞動,認為“靠幹活兒掙錢”是低人一等,很多學校沒有糾正學生這種思想觀念上的錯誤認知。
從學校角度來說,定位不清。袁禮斌指出,現在各車企最緊缺的是三個層面的汽車人才:一是基礎人才,即生產一線的優秀班組長;二是能夠帶動崗位創新和改造改進的技術工程師;三是高階研發人才,雖然這類人才總體數量不大,但能深刻影響企業和產業的發展方向。三種人才的思維方式、素質要求和培養模式完全不同,不少學校做起教育熱火朝天,但冷靜下來,卻說不清培養的是哪類人才。
從師資隊伍方面來看,現在的高校變成了相對封閉的“象牙塔”,教師忙於寫論文、搞課題,很少並且也不願與企業對接,必然不瞭解產業、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
袁禮斌特別提到,國內的汽車類教育師資隊伍,在錯誤的道路上已經走得很遠,需要儘快調整。一方面,教育理念有偏差,單純將考試當成教育,把學生困到試卷上,把教師困在課堂上;另一方面,對教師的考評標準單一,看重科研能力而非教學能力、實踐能力。“職業教育的教師應該成為產教融合的主角,而不能只是一個‘教書先生’。”他說。
職業教育貴在對症下藥、因材施教
據介紹,創辦於2012年的湖南吉利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是由吉利控股集團投資建立,以培養汽車類高技能人才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而湘潭理工學院是2020年由湖南工商大學北津學院轉設為獨立設定的普通本科學校,汽車類學科專業也是學校的一個發展重點。兩所學校差異化定位,都專注於為汽車行業培養人才。
袁禮斌表示,湖南吉利汽車職業技術學院的創辦,正是為了能夠推動改善和解決汽車行業人才培養的上述三大問題。他回憶,當時最糾結的問題就是辦學定位和辦學模式。什麼才是汽車行業企業真正需要的人?為此,袁禮斌走訪了大量企業進行座談調研,企業一致表示,需要能吃苦、遵守紀律的高素質技術人才。於是,湖南吉利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找到了清晰的定位,即潛心培養生產一線班組長;8年後,湘潭理工學院的汽車類專業則定位為培養汽車工程師。
在教師隊伍打造上,湖南吉利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提倡產教融合。在袁禮斌看來,產教融合也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學校與企業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通常沒有多少實際價值”;第二個層次是系部主任經常與企業技術部長、人力資源部部長等中層管理人員有交流,瞭解企業技術創新和人才需求的趨勢變化,進而隨之改變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能做到這一步已經不簡單了,國內80%以上的高校做不到”;第三個層次是教師與企業技術骨幹有經常性的深入交流,“教師去企業車間就像回家一樣”,這能對人才培養產生實質性的促進作用。
“深入溝通才能讓我們及時發現問題。”袁禮斌介紹,該校培養出的學生優點在於能在一線“待得住”,但最近與企業溝通得到反饋,有企業想提拔學生做管理層,一些學生卻表現得積極性不高,“所以學校下一步會增加對學生管理素質的培養訓練”。
“如果不解決學生對勞動的偏見,職業教育就是空談。”袁禮斌說。在學生培養方面,他認為,現在的課程設定中教育理論課太多,太重視考試,學生動手實踐課太少。學校的做法是,透過“開心農場”和“義工勞動”專案,培養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再透過“雷鋒班”培養起學生的堅毅品格和工匠精神。這種培養方式卓有成效,袁禮斌透露,該校的畢業生很受企業歡迎,尤其是“雷鋒班”的學生常被企業一搶而空。
人才培養 立德樹人當是首位
“技術不好,只要肯學,一段時間內都可以培養成才,但人品、習慣需要多年才能養成。如果品格和習慣不好,如不守時、不自律、不能吃苦等,則難以委以重任。”這是袁禮斌走訪企業聽到的車企用人最真實的聲音。因此他認為:“高校一定要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的初心,更是人才培養的基礎。職業教育學校必須要能真刀真槍地解決企業對人才品德、技能、身體素質上的要求。”
總結湖南吉利汽車職業技術學院在十餘年發展中探索出的具借鑑意義的體系方法,袁禮斌認為,最成功的當屬好品格、好習慣、好技能的“三好教育”理念,學校將立德樹人作為大學生培養的首要內容,透過理想信念教育、雷鋒精神教育、奮鬥者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勞動教育和創新教育等,培養了學生紮根一線,投身實業報效國家的品格。
他介紹, 2014年學校開闢出一塊土地作為農場,開始時只有少部分同學願意參與,後來當親手種植的蔬菜獲得豐收,彼此互相分享、贈送給老師時,學生們慢慢體會到勞動的幸福和甜蜜,“開心農場”開始廣受歡迎,現在全校上下已經形成了濃厚的勞動氛圍。
在袁禮斌提出成立“雷鋒班”之初,“連學校老師都不贊同”。他組織老師參觀雷鋒博物館,組織學生學習雷鋒、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漸漸地,自願加入的學生越來越多,雷鋒在學校成為標杆,以感恩與奉獻為代表的雷鋒精神成為學生們普遍認同的價值觀,雷鋒班也成了學校的一塊“金字招牌”,成為最受車企歡迎的人才。
其次是產教融合,這是職業教育的關鍵。針對衝壓、焊接、塗裝和總裝等實操性強的課程,學校會組織學生到汽車生產基地,由企業導師指導完成,“車間即課堂”,或者由企業委派工程師來學校授課,校企“雙主體”的教育模式,真正實現校企無縫連線。
另一個在業內頗受好評的模式是“淡旺季合作”。汽車生產通常是4月後進入淡季,9月後進入旺季,淡旺季用工量變化很大,如果滿配工人,則淡季的用工支出會成為一筆不小的成本。湖南吉利汽車職業技術學院創新性地與企業達成合作,在旺季安排學生進入工廠實習,既能讓學生學到真技能、得到真鍛鍊,也解決了企業的用工困境;淡季則邀請企業工程師到校授課,多年實踐下來,校企雙方都頗為受益。
新工科培養模式下 技術教育的變與不變
“新四化”浪潮洶湧而來,汽車業步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袁禮斌判斷,未來汽車行業的發展可以歸結為兩個層面:一是電動化,這是響應國家“雙碳”戰略的必然選擇,也是全球化的大趨勢;二是以智慧化、網聯化、共享化為代表的對汽車消費體驗的追求。
在此趨勢下,袁禮斌認為,學校的人才培養有“變”也有“不變”,即對工匠精神和品格培養的執著不變;但學科內容會根據技術和市場需求而變。具體而言,與網路通訊技術相關的大資料、智慧網聯、工業網際網路、工業機器人,以及與電動化相關的新能源技術、動力電池回收等相關內容將會成為接下來的教學重點。
據瞭解,按照汽車產業鏈進行學科佈局,湖南吉利汽車職業技術學院目前形成了汽車製造工程系、汽車運用技術系、自動化工程系、新能源汽車系、汽車商務系等五個系共18個專業。但跟隨時代發展,袁禮斌表示學校的課程設定在不斷更新。
袁禮斌特別提到了用車體驗的問題。隨著智慧網聯、自動駕駛的興起,國內消費者對用車體驗的重視已經非常明顯,甚至已經超越歐美髮達國家。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和消費問題,所以未來的汽車工程師不能閉門造車,一心只撲在技術上,而要更加重視對市場、對使用者、對消費趨勢的分析。因此,湘潭理工學院正在推進“新工科”培養模式,把市場、顧客和流行趨勢研究列入汽車工程師培養的重要內容。
“新四化”催生造車新勢力橫空出世,汽車行業全球化競爭加劇,競爭態勢也出現變化,從產業鏈的整體競爭轉向細分環節的競爭。未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一家企業能在整個汽車產業鏈保持強大優勢,但會在產業鏈中的某一環節保持強大的競爭力,比如設計、製造、軟體、供應鏈、使用者體驗等等。
袁禮斌介紹,接下來,湘潭理工學院將按照“新工科”的要求,堅持產教融合模式,面向未來產業發展,緊盯產業龍頭,將智慧製造、工業軟體、工業網際網路、大資料、物聯網、供應鏈管理等作為重點培養方向,努力打造智慧製造人才培養高地。
中國正在走向智慧製造大國,這是國家戰略。無論是汽車技工、車間班組長還是工程師,他們畢業後都將活躍在全國汽車行業,從一線出發搞技改、做工匠、抓效益、保質量,他們是中國實現製造業強國的希望。袁禮斌認為,中國要成為世界汽車強國,必須要從最基礎的汽車人才培養抓起,從職業教育、工程師教育抓起,要成為汽車人才培養的強國!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汽車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資訊平臺聯絡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來源:全國能源資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