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激勵教育、賞識教育已成為教育的主流理論,這本是意在呼喚主體教育的迴歸,但在實踐中卻常常被當作教條推行。人們將教育的注意力過度集中在“正面教育”上,動輒指責懲戒,把懲戒和尊重人格對立起來,並時常將其上綱上線為缺乏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這使得一線教師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教育,是不是必須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懲戒,是否就是對“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背叛?如何正確看待懲戒的教育價值併合理運用,已經成了廣大教師必須直面的重要教育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從心理學上的“破窗理論”中找到啟示。一扇窗戶被打破,如果沒有及時得到修復,將會導致更多的窗戶被打破,甚至整棟樓被拆毀。
同樣,一個學生具有破壞性的行為若不及時得到修正,將會導致其更多的破壞性行為,甚至整個班級都會被他影響。為了修正學生的行為,當正面說服、柔性教育難以奏效時,我們必須勇敢地拿起懲戒這把利劍,以免出現更多的“破窗”。
對此,馬卡連柯曾有一段精闢的論述:“我個人相信,懲戒並不真的有那麼大的好處。但我堅信下面這樣的事實:凡是需要懲戒的地方,教師就沒有權利不懲戒。在必須懲戒的情況下,懲戒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是一種義務。”
其次,教育的功能在於人格的引領和行為的規範,前者主要依賴道德的濡染和薰陶,後者則需要藉助一定的強制手段。如有人違反了相應的規則,就得對其施以適當的懲戒,強制其達到應有的規範,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放棄了應有的懲戒權利,教育就只剩下蒼白無力的“語重心長”和脆弱不堪的“苦口婆心”;如果忽視了應有的懲戒義務,教育就成了輕描淡寫的“隔靴搔癢”和不負責任的“放任縱容”。
所以,我們既要看到濫用、誤用懲戒對學生造成的傷害,又要還懲戒以一席之地,讓它回到它本該擁有的位置。
高明的懲戒者總是能明察秋毫,拿捏自如,針對不同的時間、場合、 錯誤程度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點等,靈活機智地選擇不同的懲戒方式,並努力將懲戒的副作用降到最低,使其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如何使用令人信服的、健康的、“低碳”的懲戒方式?筆者提供以下有操作性的建議。
依“法”施罰,制度立威
實施懲戒的第一個原則是受罰者必須主觀具有過錯,而判定其行為是否有過錯,依據是清晰而合理的規則。所以,實施懲戒的前置條件是制定好規則,並在懲戒的方式內容、操作實施等方面做出明確要求,訂立“君子協議”,而後嚴格執行。
當然,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規則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也不能僵化死板地去執行。規則只是為實施懲戒提供了“粗線條”的樣本。在此基礎上,教育者還需要靈活地運用教育智慧以補充“血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教育的靈動性和藝術性。那麼,如何訂立清晰而合理的懲戒規則呢?
●留有空間——賦予豐盈的彈性
我與班上的學生幾經討論,最終制定了懲罰“自助餐”,學生 根據所犯錯誤大小,選擇以下一種或幾種方式接受懲罰:A.為過錯行為做好補救工作,並視情節輕重上交300~600字的心理感 受一篇;B.蒐集相關的哲理故事3篇,並在課間、飯後流暢地講給同學們聽,與同學們分享;C.將事情經過編寫成情景劇並 進行表演,也可以採用漫畫等形式;D.做一件有益的事情,或參加一項公益(文體)活動,記錄過程並寫下感觸;E.放學後被剝奪自由半小時,利用這段時間反省或背誦一些國學經典;F.為相 關工作貢獻一個金點子或提出合理化建議;G.製作小禮物送給受 傷害者並表示歉意;H.在班裡講述一則名人故事及其對自己的啟 示;I.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戲,並教會全班同學。(注:情節惡劣者將附帶取消評優資格)
懲戒的規則要明確,“醜話”要說在前,要給學生一個“可視”的標準,使他們注意自己的言行,降低犯錯誤的機率,從而起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作用。同時,懲戒又要有一定的“彈性”,那種固定的、死板的懲戒方式,時間久了會讓學生產生一種前後因果的思維定式,一旦犯錯,便早早做好思想準備,此時懲戒實際上已經起不到效果了,也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本案例中提到的“自助餐”式懲戒方式,其思想核心是竭力維護規則的權威性及其認定的秩序,從而做到既靈活機動,又不失嚴肅。
●平等遵守——賦予普遍約束力
我們班的懲戒措施均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制定,值得一提的是,大家還專門為班主任量身定做了懲戒措施。班主任如出現無故對學生髮火、拖堂五分鐘以上、錯誤批評學生一次、用不文明語言辱罵學生、未經學生允許擅自佔用自習課或其他學科教學時間等行為,也將從以上的懲戒“自助餐”中選擇一種或幾種方式接受懲罰。(注:對教師的懲戒,由班長執行,全班同學監督)
這樣,班主任和學生都共同遵守規則,沒有任何凌駕於規則之上的特殊成員。只有對集體中所有成員都執行統一的標準,這個集體中的成員才會口服心服,進而願意遵守這些規則。本案例中,教師率先示範, 身教言傳,沒有塑造“鐵腕”“專制”“強權”的形象,而是以平等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於是,遵守規則成了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的整個集體的意願。
●借力家長——組成有力的同盟軍
我們班的懲戒規則,還為學生在家中所犯的錯誤(如惡語頂撞父母)提供懲戒參考。家長一旦將孩子的行為反饋給我,我就無條件地扮演“第三人”,積極搭橋牽線,讓父母與孩子重歸於好;有時也積極支援父母實施一些懲戒措施,例如,減少孩子的零花錢、取消帶孩子出遊的計劃、減少孩子看電視或玩電腦的時間,等等。當然,有時我也會主動聯絡家長,據實反映學生犯錯誤的經過,提出家庭懲戒的具體方式,讓家長成為懲戒的監督者。如此一來,家校一條心,家長的作用便能充分發揮。
聯合家長,不是為了推卸教育責任,而是為了讓家長助力,贏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援,最終形成合力,使懲戒教育更有成效。同時,這樣做也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規則意識,讓他們明白規則不僅在班級中存在,在生活中也普遍存在,於是家庭懲戒成了使學生走向社會、走向成熟的有效“實習體驗”。同時,及時與家長溝通,還可以避免家長只相信孩子的一面之詞,瞭解家長對教師實施懲戒的具體看法,並取得家長的信任,讓家長在懲戒實施過程中積極配合,最終形成教育合力。
語言責罰,有意言說
法國大作家雨果說:“語言就是力量。”所以,我們需重視語言責罰的力量。有時輕輕一句點撥可讓學生淚流滿面,有時重重一聲棒喝可驚醒夢中人。那麼,如何言說才能打動學生呢?有效的語言責罰並沒有固定的模式,以下提供的方式僅作參考。
● 設喻明理——於無聲處聽驚雷
“言不在多,達意則靈”,借喻雖是一種修辭手法,卻也可以用作一種重要的語言懲戒手段,因為它要言不煩,簡潔利落,卻又意蘊深遠, 能悄無聲息地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它猶如一枚“青橄欖”,苦澀中透著甘甜,能夠讓學生“開胃生津”,回味無窮,有時比單刀直入的訓誡更為有效。當然,這種方式對教師的語言功底有著很高的要求,若教師平時不勤於仰取俯拾,就難有功力發揮其奇效。
● 當頭棒喝——狂風暴雨猛洗禮
班裡有一名學生成績出色,但很自以為是,張揚顯擺,課堂上頻頻插嘴,屢屢打斷老師的講解,非要等到老師厲聲制止後才肯罷休。於是我問他:“生活中我們常聽到‘臭美’一詞,你可知道何為臭美?”他一時摸不著頭腦。我繼續:“我們看‘臭’字怎麼寫:一個‘自’,一個‘大’,再加‘一點’,所以臭美可理解為多了一點兒自大。”該生低頭不語,此後很少在課堂上隨意打斷老師的授課了。
教室是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但這並不是說,學生犯了錯可以聽之任之,當好言相勸不起作用的時候,教師必須輔以懲戒手段,對學生進行狂風暴雨般的洗禮。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夫子當即停止授課並拍案怒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正是這樣的棒喝,使宰予成為七十二賢之一。從這個角度看,得當的棒喝確實是一種有效的語言懲戒手段。
●反話正說——言此意彼自意會
有個學生抄襲了他人的試卷,甚至連名字都“複製”了過來。於是,我在班上不動聲色地說:“我們班有位同學的作業寫得真是認真。”我頓了頓,只見學生個個挺起身子,期待我說出他們的名字。我繼續:“能夠一字不落,連人家的名字都不輕易放過。”同學們頓時笑得前仰後合,相顧環視,猜測這個主人公到底是誰,而那位抄襲的學生則紅著臉低頭不語。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語言懲戒方式,目的在於敲山震虎,讓學生自我領會、自我對照、自我反省,這樣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又讓其認識到了錯誤,可謂“利於病”也“利於行”。本案例中,“連人家的名字都不輕易放過”的言說,運用的是邏輯推理中的歸謬法,清晰明朗,意蘊深刻。當然,反話正說作為一種語言藝術,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於你說了什麼,而是取決於你怎樣說和在什麼場合說。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場合,認清物件,區別對待,要注意語言環境,同時在遣詞造句上掌握分寸。
●和“言”悅色——柔聲細語潤無聲
有個學生遲到了,拿著早點大步飛奔上樓。我趕緊迎上去, 接過他的早點:“睡過頭了吧,東西給我,快去上課,下課來吃吧。”該生羞紅著臉去了教室。下課後,他過來,尷尬地接過早點。我說:“早起10分鐘不就沒事了?”該生更是羞愧地低下了頭。
當學生不以小錯為過時,教師就該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寒光閃閃;當學生犯錯後對過錯有了充分的認識,併為此感到不安和愧疚時,教師就該用柔和的語言對其加以撫慰和體諒。上述案例中,教師雖只有寥寥數語,卻是入情入理。這樣的懲戒沒有冷峻的面孔、激烈的言辭,但它能在不經意間溫暖學生的心,也能撼動學生的心。這樣的懲戒源自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事實上,只有讓學生體驗到被愛時,他們才會在心底接受懲戒,在教師的深切期望和真誠關愛中反躬自省,進而改正錯誤。
引導擔責,落到實處
有這樣一個故事被人津津樂道:美國前總統里根年少時,有一次由於踢球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一塊玻璃,須賠償 12.5美元。少年裡根只好找到父親,父親說:“是你打碎的你就要賠,若沒有錢,我可以借給你,一年後還。”這一年裡,里根擦皮鞋、送報紙、打工掙錢,終於掙回了12.5美元還給父親。當他回憶起此事時,他說,正是這件事,讓他懂得了什麼是責任,人必須為自己的過失負責。這個故事為懲戒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註解 ——我們應該讓孩子學會為錯誤行為承擔責任。
●合理代償——為錯誤行為付出代價
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尤其在違反規則後,更要為違規行為付出代價;同時必須讓他們明白,人的自由是相對的,當你侵害到他人的自由時,你自己的自由就要受到限制。這就是懲戒。當然,懲戒一般只能制止或減少不良行為的再次發生,而不能消除這些行為。要真正消除不良行為,還得有賴於學生的內在力量。代償式的做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懲戒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向上、向善的動力,所以不能輕易將它們定義為變相體罰或不當代償,從而低估它們的正面教育意義。
●彌補過失——為破洞繡上美麗的花
課間,一個學生在教室裡打嗒嗒球,一不小心,將球拍到窗戶上,把玻璃打碎了。我得知後趕緊跑進教室,首先急切地問:“傷到人沒有?”“肇事”學生囁嚅道:“沒有。”我這才放下心來。接下來便是如何懲處該學生的問題,因為在教室裡打球是班規所不允許的,既然他違反了規則就不可不了了之,但他又並非故意,所以也不可上綱上線。經過思考,我決定讓他自己量好尺寸去購買玻璃,同時考慮到玻璃的不安全性,我偷偷地給他父親打了電話說明原委,並建議他協助運送。該生後來說,這件事讓他明白:心存僥倖必致不幸,要為自己的過錯買單。
透過懲戒讓學生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以免日後再犯相同的錯誤,這樣做遠遠勝過空洞的說教,也勝過簡單粗暴的訓斥。它既不傷人自尊,又能使人辨明是非;既讓學生知其然,又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更讓學生從中有所收穫,有助於他們形成更高層次的道德認識。
正如美國知名教育家簡·納爾遜博士所說,錯誤是很棒的學習機會,當你犯了錯誤時不要苛責自己,而要從中受益。找出原因,誠實地對待自己的感受,看看你能從中學到什麼,發現現在你能做什麼。做你真心想做的事,成功自然會跟隨而來。
●還治其身——讓故意犯錯者有苦說不出
一天,課間操時間有一位男生因腳傷請假,沒想到第二天多人集體告假,理由都是身體不適,不是感冒了就是嗓子很痛。聯想到他們下課時那生龍活虎的樣子,不難猜想這是怎麼一回事。可我苦於沒有證據,於是關照他們要好好休息,然後去醫務室拿來開水和板藍根給他們服用,學生們面面相覷,只好硬著頭皮喝了下去。此後這類事件再未上演。
如果教師對這種瞞天過海的做法予以默許或視而不見,會讓學生的伎倆得逞,並助長其僥倖心理,以後他們必定會故伎重演。而在本案例中,教師順水推舟表示關心,這反倒讓那些企圖靠請假來逃避做操的同學萌生羞愧之心,他們啞巴吃黃連,只好硬著頭皮“享受”教師合乎情理卻讓他們消受不起的關照。在這裡,教師雖未揭穿學生的謊言,卻在不動聲色中懲戒了學生的撒謊行為,可以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當然,如果學生確實身體不適,那自然該另當別論,而判斷學生是真生病還是假生病,需要教師擁有一雙明察善辨的慧眼。
心靈責罰,撥動心絃
懲戒要講究方法,但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對心靈要有震撼作用。
●引導反省——引導學生進行內心對話
有個學生喜歡上課插嘴,而且講的基本都是與上課內容無關的話題,常常打斷教師的講課思路或將思路引向別處。部分同學開始還跟著他瞎附和,經教師引導後漸漸對這種行為心生反感。教師有時也會提醒該生,但該生依然我行我素。於是班主任為他量身定做了一套懲戒措施:一節課無端插話一次,寫一篇作文描述事情的經過,作文可以是記敘文;第二次無端插話,則寫一篇作文論述當時引發他做出該行為的原因及該行為的危害性,但這次須寫議論文。從此之後,該生大有長進,班主任對他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時間限度由一節課改為一天,再後來是一個星期,最後是一個月。經過這樣的懲戒,這位學生基本克服了過去的“頑疾”。
上述案例中,教師匠心獨具地以寫作的形式讓學生反省自己,讓學生透過反思來改正自己的錯誤,進而自覺地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當然,在學生反省的同時,教師也切莫忘了反思自己,因為學生的過錯有時與教師有著一定的關係,可能是由於教師之前的教育無效,也可能是教師未及時關注,沒有把學生的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之中。師生共同反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懲戒教育。
●計算成本——讓學生產生心疼感
班級討論後約定,除了春秋遊,平時大家都不許帶手機上學, 但有個男生還是帶了。於是我讓他們“預算”一下該行為所要付出的成本:手機可能被沒收;一旦被沒收,損失的就不只是錢,還有面子;若沒被沒收,其他同學見他可以全身而退,會仿效他的做法,由此可能引發攀比之風;手機的用途可能會發生變化,說不定有人會用於抄襲作業;用途一多,費用便會因此高起來,零花錢便會告急……學生越算越心疼,紛紛表示帶手機上學太得不償失了。
懲戒要起到良好作用的前提是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並最終落實到學生的自我懲戒上,這種自我懲戒即心靈的懲戒,是慚愧、負疚、自責、後悔等情緒體驗所帶來的心理上的折磨和自省,從而使犯錯學生不僅獲得教訓,更獲得自我成長。上述案例中,教師的做法,是為了讓學生自悟,是出於對學生的尊重,這種做法能讓學生感到教師的責罰是為他好,並因此欣然接受。
綜上,過於倚重懲戒的教育是“粗暴”的教育,完全摒棄懲戒的教育是“缺鈣”的教育。當然,在採用各種懲戒方式前,我們一定要充分考慮其適用條件,因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我們的,“某一教育真理,用在這種情況下是正確的,而用在另一種情況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種情況下甚至會是荒謬的”。同時,懲戒不能孤立地使用,必須與其他教育方法如說理、溝通、感化等結合起來,從而做到既嚴厲又包容,既有剛性又具柔性。祝願在教育這片沃土上,賞識教育的大旗高高飄揚,而懲戒教育的威力也絲毫不減。
文章來源:節選自源創圖書《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修訂本),鄭英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
作者| 鄭英,浙江省德育特級教師,杭州市天杭實驗學校
來源| 源創圖書(ID: yuanchuangtushu)
責編|三石
排版|Maggie
•緩解學生心靈健康問題,學校需要推動實施“六大變革”
•“只要珍惜每一分鐘,明天一定會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