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重光
字在辛,號君宜,又號蟾光、江上外史、鬱岡掃雪道人等,江蘇丹徒句容東荊(今江蘇句容白兔鎮)人,順治九年(1652)進士,由刑部郎擢監察御史,為官敢直言,因彈劾權臣明珠而棄官歸裡。工書畫,精鑑賞,清吳修《昭代尺牘小傳》:“書出入蘇、米,其縱逸之致,王夢樓最所稱服。”。他的行書,對王文治早期書風有一定影響,但墨跡傳世甚少,與姜宸英、汪士鋐、何焯被稱為清初四大家,又稱帖學“四大家”,書法史稱乾隆以前為“帖學期”,其後為“碑學期”。康熙好董其昌書法,而乾隆好趙孟頫,上行下效,帖學之風熾熱矣。形成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何焯“四大家”。笪重光亦能詩,詩風清剛雋秀。畫山水蘭竹,傳世作品有《秋雨孤舟圖》及《行書七律詩軸》,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著有《書筏》、《畫筌》等研究書畫藝術理論的專著。《清史稿》卷二百八十二有傳。康熙帝下江南時伴隨。
笪重光《錄胡安“客窗雜興”七言詩軸》
釋文:酒渴呼童吸(汲)井華,借眠月徑影初斜。小窗紅葉時飛下,誤作春風掃落花。(明 胡安“客窗雜興”)——笪重光
笪重光《擬白居易詩軸》紙本行書,94.5×42.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人喜生男好,生男結姻苦不早。人知養女愛,養女嫁年索穿戴。富室繁華若自然,貧家莫怪多愁態。一重歡集一重悲,今生未了前生貸。掉脫鄉閭省牽累,免呼兒婦添門婿。顛鬢芟除著處安,東邊持缽西邊 ,又防老大失依棲。衰疾誰為供廩餼,波波碌碌構庵居。出世還如出世未,嗟哉人生七尺身。生營子孫死瑩隧,但聽精英不肯來。不怕未而使聰慧,我為君謀長久計。希夷且向空中寄,本無壁落任遊行。漫說僊班分果位,只待虛空粉碎時,與爾虛空同一氣。丙寅孟夏,始青道人書於鷃笑齋。
此幅書於“丙寅孟夏”,即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時笪重光64歲,為其老年手筆。下鈐“笪重光印”、“江上外史”印2方。引首鈐“始青”印。無鑑藏印。
汪士鋐
原名僎,字文升,號退谷,又號秋泉、松南居士。室名有松南書屋、寶蘇室、松齋等。江蘇長洲(今蘇州)人,為清初散文家汪琬之從子。少時受學於兄汪份,與兄汪份、汪鈞,弟汪倓俱有文名,時人號為“吳中四汪”。康熙三十六年(1697)舉二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日講官起居注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編修,入值南書房。康熙四十三年(1704),玄燁命修《佩文韻府》,汪士鋐任校勘官。四十四年(1705)揚州天寧寺成立《全唐詩》書局,任校對官;四十九年(1710)在北京參與《淵鑑類函》修纂工作。善古文辭,尤工書法,與姜宸英齊名,稱“姜、汪”。
汪士鋐《東坡評語軸》紙本行書 91cm×50.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餘謫居黃州,唐林夫以書遺予,雲吾家有此六人書,子為我略評之,而次其後,林夫之書過我遠矣。右東坡書唐氏六家書後,汪士鋐。下鈐“汪士鋐印”、“退谷”印2方,引首鈐“秋泉”印。無鑑藏印。
汪士鋐《行書山谷語軸》紙本 126×61cm 福建博物院藏
《東坡評語》是汪士鋐書錄蘇軾寫在《唐氏六家書》後的一段題語。文中“唐林夫”即宋代唐坰。汪士鋐書法主要以行、楷書見長,存世作品中行書較為多見。此幅行書作品瘦勁挺拔,疏朗有致,分間布白分寸均衡,點畫波瀾翻飛,筆筆送到。前人曾評其書“瘦勁”、“老勁”、“書絕瘦硬”,此書即可為證。
姜宸英
字西溟,號湛園,又號葦間,浙江慈溪(今浙江慈溪)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探花,授編修,年已七十,兩年後即卒。初以布衣薦修明史,與朱彝尊、嚴繩孫稱“三布衣”。工書善畫。山水筆墨遒勁,氣味幽雅。書宗米、董,飄逸俊秀,晚年始宗法晉人,70歲後作小楷頗精,名重一時,以小楷為第一。惟其書拘謹少變化。包世臣稱其行書能品上。精鑑賞,家藏蘭亭石刻,拓本稱《姜氏蘭亭》。與笪重光、汪士鋐、何焯並稱“康熙四家”,為清初帖學書法的代表人物。著有《西溟全集》、《湛園題跋》。
小楷洛神賦冊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紙本,縱24.7cm,橫28.8cm。
何焯
字潤千,因早年喪母,改字屺瞻;崇明人,為官後遷居長洲(蘇州)。先世曾以“義門”旌,學者稱義門先生。
何焯少時鈍拙,14歲後方發奮攻讀,學問大進。焯於考據學頗有造詣,年輕時先後拜吳縣邵彌、安溪李光地為師,又與太原閻若璩為友,寓居閻家,與閻通宵切磋議論。焯治學嚴謹,藏書數萬卷,凡四部九流,直到雜說小學,無不一一探索考證,辨明真偽,疏清源流,各作題識。對書坊出版書籍的錯誤、缺漏,字型的正寫、俗寫,也逐一分辨訂正。焯校定兩《漢書》、《三國志》,凡議論人物,必究其家世,明其表裡;議論事情,必曉其始末,盡其變化;指點時政,必根據國勢民俗,析其利弊。焯25歲時以拔貢生進京城,被尚書徐乾學、祭酒翁叔元收為門生。焯秉性耿直,遇事直言辯正,因而常遭妒忌和中傷,徐乾學也對他漸生惡感。焯便上書徐,更求削去門生名義。從此,六次應考被排擠。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皇帝南巡,訪覓逸賢,經宰相李光生推薦,透過考試,被安排在南書房供職,賜為舉人。次年,參加禮部考試,末取,賜為進士,又選為庶吉士。後於親王府當侍讀,兼任武英殿纂修。不久,受人誣陷被囚,家藏書籍被抄。朝廷派人未見任何犯上之語,相反卻發現了焯退還吳縣知縣贈送金錢的信稿,終於發還書籍,僅免其官職,仍在武英殿工作,並表彰他清正廉潔。焯身陷囹圄時,身帶著鐐銬,仍在朗讀《易經》。
何焯於62歲時去世。死後雍正皇帝下詔,復其原官。破例贈予侍讀學士,並賞賜金錢,給予立傳,回鄉治喪,令地方從優撫卹後代。何焯一生輕資財,重情義,他將財產讓給弟兄,並經常接濟貧困的親戚朋友,對有才學而家境貧窮的學生則供其食宿,有記載的即達400人。生平著有《詩古文集》、《語古齋識小錄》、《道古錄》、《義門讀書記》、《義門先生文集十二卷》、《義門題跋一卷》等。
何焯博覽群籍,長於考訂。校勘古碑版最精。喜臨摹晉、唐法帖,所作真、行書,併入能品。時人以為可與晉唐書法家媲美,與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並稱為康熙間四大家。曾受命為康熙皇帝寫《四書集註》,刻成木版藏於宮內。宮內書籍則大多由焯校勘。雍正皇帝接位前曾囑焯寫《困學記聞》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