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已經不再是陌生的話題,從牙牙學語的孩童,到稚氣未脫的小學生,到揹負壓力的中學生,再到人到中年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不斷地改變和進步著,學習,是我們每個人繞不開的行為。
那麼,關於學習,你思考了多少?什麼是學習?
學習是透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者技能的過程。
廣義的學習指在學習過程中,一切為達到學習目的、掌握學習內容而採取的手段、方法、途徑,以及學習所應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則、組織管理等環節。
狹義的學習指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所採取的具體活動措施與策略。
實質上,學習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活動,是學習者在一定的三個學習原則的調節指導下,有意識地發揮自己的心理能力和體力,把一系列具體的方法和手段連為一體而形成的有明確目的的活動學習既可表現為經驗,又可表現為理論,兩者都來自人們的學習實踐,正確的學習方法也是學習的物件。
第二,人為什麼要學習?
因為專業發展無止境,“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
古今中外的名人,比如華羅庚、王蒙、列寧分別留下了關於學習的至理名言。
對於個人而言,學習可以增智、解惑、辯是非。
學習是鑰匙、燈塔和鏡子。
對國家而言,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衰之要。
學習的目的就是:獲取競爭優勢,增加選擇機會,提升認知水平,這也是學習的作用和好處。
對我們來說,舒適區的範圍越大,表示我們的競爭優勢越大,選擇機會越多,認知水平越高。
按照這個理論,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在學習區中學習,把學習區轉變成舒適區,當然,隨著認知水平的提升,也會有恐慌區的內容轉變為我們可以接受的學習區,再變成舒適區。
第三,影響學習的因素有哪些?
情緒狀態,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和自我管理。
第四,人是如何學習的?
1、學生帶著有關世界如何運作的前概念來到課堂。如果他們的初期理解沒被捲入其中,那麼他們也許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資訊,否則他們會為了考試的目的而學習它們,但仍會回到課堂之外的前概念。
2、為了發展在探究領域的能力,學生必須(a)具有事實性知識的深入基礎, (b)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理解事實和觀念,和(c)用促進提取和應用的方式組織知識。
3、教學的“元認知”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透過定義學習目標和監控達到目標的學習過程來學會控制他們自己的學習。
元認知是認知的認知,又稱反審認知或反省認知,或稱自我調節。
4、要重視學生的心理表徵。
《刻意練習》的第三章中關於心理表徵的定義為: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資訊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
比如,馬虎現象是如何出現的,優等生為什麼不適合當老師?偏科是如何形成的?
這些問題都可以用心理表徵來解釋。
總之,學習之路,道阻且長,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探索。